浑然天成品名壶
2011/7/12 21:37:38

   

4号井底槽清 《金丝九龙壶》 

4号井底槽清 《平盖莲子壶》 
  郭纪成简历
  郭纪成,生于1964年,高级工艺美术师、世界艺术家联合会会员。 1964年生于宜兴,自幼喜欢紫砂陶艺,世袭家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事紫砂陶艺,同时与妻子佘蓉芬创办了 “纪成制陶艺术中心”。擅长创作嵌金丝、泥绘、微雕、微刻等系列作品,风格独特,代表作有嵌金九龙壶、平盖莲子壶、石瓢壶等。其作品尤以用料见长,作品都是采用当地黄龙山四号井、五号井底槽清、本山绿泥、红皮龙等天然矿料制成,巧夺天工。 1999年入编《中外名人辞典》(共和国卷),作品多次在《天地方圆》、《茶与壶》、《紫玉金砂》等海外专业书刊、杂志刊登,多次获得国内外展览大奖,并有许多佳作精品被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
  外行看门道,内行看热闹,这话在紫砂圈里也是如此。
  前几年有关紫砂泥料中掺有化工原料的争论纷纷扬扬,却带来了紫砂壶行情这几年的更加高涨。有人看不懂,这是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紫砂壶中掺有少量化工原料毕竟通过1120多度的高温烧制下,有害物质是很难释出的,而且即使掺有的化工原料也是极其少量的,只是为了色彩更加统一而已。但是,天然矿料毕竟是紫砂壶艺的最高境界,而享有紫砂第一原矿的黄龙山原矿在开采了数百年之后资源匮乏,面临封山保护困境,则显得愈加弥足珍贵了。
  郭纪成的最大优势——在二十多年前,他一下子收进了大量珍稀的黄龙山四号井、五号井原矿。这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二十年前用200多万收原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宜兴的紫砂陶艺独步天下,是因为它有一座神奇的黄龙山,这山上有一种天然矿石极其神奇——
  矿石长期浸泡在水中能自然风化,而且能磨成极其细腻的粉末,用这种粉末制成的壶不仅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有许多神奇的效果。
  比如,由于黄龙山的矿料含有砂眼,具有透气性,放在紫砂壶里的茶叶即使在夏天也不会变质;由于它是一种含有丰富铁质的天然矿,不同的烧制温度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温度越高,颜色越深;由于含有砂眼,茶叶色汁能够透出,让茶壶变得滋润、柔和,甚至透出包浆。以上诸多神奇的效果是收藏者和品茗者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因此,紫砂壶的价格随着它的实用性和美感,愈发被人喜爱,被人追崇。
  这也折出一个道理,谁拥有珍贵的矿料,谁就掌握了先机。
  郭纪成深知这个道理,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是一个收集矿料的痴迷者。那时黄龙山的矿料已经很稀少,封山,不允许开采。黄龙山矿料开采历经数百年,早期一号井、二号井、三号井早已见底,只留下四号井和五号井,但四号井由于开采无度被水淹没,五号井也被宣布停止开采,只留下一个遗址供人观瞻。当然,世代以紫砂陶艺为生的当地人,手里还拥有些许原矿料,这些原矿料中,以四号井的底槽清、本山绿泥、红皮龙三种原矿最为珍贵。
  老郭喜欢收集原矿料,甚至有点痴迷,他痴迷到什么程度?据他自己说,当时只要听说哪里有人有四号井原矿料,他就会马上赶过去,有时出售的人很小气,在他的缠绕下只肯给他几斤矿石,但老郭仍然很高兴,如获至宝。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他听说当地那个四号井矿料的最大收藏者因为债务缠身,债主又拼命催讨,那人急于抛掉手中矿料还债。他连忙赶了过去。郭纪成对那矿主说,你有多少原矿料我全要,讲个价钱。紧接着他四处筹款,花了200多万元人民币把矿主手中的矿料全部 “吃进”,这可是1991年,那200多万款子,对一个紫砂壶人来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但老郭就有这个“魄心”。
  坚持原矿创作
  手中有原矿,心中不慌。郭纪成手中有了上百吨四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