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槁幽玄的象征符号与禅茶美学——宋代吉州窑木叶盏的文物研究和文化诠释
2023/9/20 16:35:21

前  言
文物考古与文化诠释的范式,都习惯于使用归纳性的集合概念,在社会心理和意识侵蚀性极高的文化语境下构史,孤例和少数派个案通常被过滤掉,如古史中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的群体文化,基于意识形态对传媒渠道的垄断性优势以文本形式传承下来,非主流和平民的成分却大都湮灭了。然而某些被正统史学遗忘的非谱系性信息,对填补体系空隙以完整展示社会结构、群体意识和思维模式,学术意义却不可替代。
宋代吉州木叶盏,是特殊历史时空条件下一个重要的东方文化符号。这个研究对象不仅史料空乏、考古成果不足,也无工艺的传承序列,仅存下古物实体,至今一部《中国陶瓷史》里无非只言片语,遗下诸多疑惑。一些研究者便如沈从文所说“文献不足处,不免茫然......人多乐意务虚,抽象谈社会结构”,论说虽多,但知识效力有限。
对木叶盏这种史料贫乏的视觉性物质材料的诠释方案,宜放在文物考古和符号解释的双轨框架内,综合利用相关文本、图像及器物素材,考察其历史发生的动因及其关联的动态社会结构,再去推敲和印证其文化内涵,以免落入预设结论再拼凑证据的自我暗示的陷阱。
此外,芝加哥学派关于形式与功能的分析角度也很有借鉴意义,如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主从关系模式(Formfollows the function,This is a law)。而对木叶盏的符号解读,个人尤觉得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关于宗教文化研究的二分法最为合适不过:一是对象征物蕴含的内在意义系统作研究;二是对这些意义系统与社会结构和心理过程的关联性作分析。恰也对应了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内置的主客体二元统一的阐述模式——“天人合一,器以载道。”
研究策略上,首先要充分发挥公共考古的长处,拓宽视角和思维,扩大信息收集渠道,加深原始素材的精加工整理,确保其客观基础;其次,要综合运用物质文化、解释学和艺术史等手段,诚如柯律格“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当他们合在一起才有意义 —— 视觉物质文化(visual-and-material culture)”的观点,以及他对艺术史研究的建议 —— “多做具体和细节的研究,让观点从细节中自然产生。还须广泛阅读,将研究对象放在广阔的背景下考察。”其三,古人曰格物致知,金石学考古学的鼻祖北宋吕大临墓出土其本人的收藏盛况,正是此说的最佳注脚。古物学家首先应是一个对器物倾注了心血的人,用情深处方能精神灌注、有所察觉。而不是你把它当做一个麻木冰冷对象就可以搞什么历史解读和义理体认。
在展开吉州木叶盏文化诠释之前,笔者根据当前学术界的争议焦点,大略归纳了相关联的几组基本命题:
1、是定向产品还是共享产品?   
2、是精英文化还是平民文化?
3、是宗教文化还是世俗文化?   
4、是自然属性还是人文属性?
5、是直观符号还是象征符号?   
6、是可交换性的共通还是不可通约?
上述命题如果得到合理解释或证伪,那么木叶盏的历史面貌就昭然若揭了。本人也尝试在对其进行文物考究的基础上,按照上述节点展开社会结构层面的剖析,试图拓展一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工具,或有助于找准方向、廓清概念。
                                                  2019年寒露拟于秋水堂
孽火
焚烧了功德之林。
蚕 啃食了菩提。
残存的血脉
湮灭在氤氲寥廓中。
“树凋叶落时如何?”
云门老僧曰:“体露金风。”
不屈的魂灵在狰狞呼啸,
不死鸟之焱
卷起了槁骸的灰烬,
琥珀般 凝固了千年的魂魄,
隔绝了秋天的愁绪。
火与色彩在跳跃,腐朽四散飞扬,
落幕的盛宴再度喧闹起来。
禅门的公案上,座着一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