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纹,后者在时代上要稍晚,承台装饰凸起的长莲瓣,内填篦划线。此种浮雕式的莲瓣纹也见于同时期的莲瓣炉及莲瓣纹盅等器物,可谓一时之风尚。
另,台盏易与茶盏混淆。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区分很简单,盏托中间凸起如一台子似倒扣盏底的均为酒具,上面匹配小的盏子,就是酒具。茶盏托形制基本一样,但是盏托的中间是空的,如正置的碗盏,可以把茶碗放在中心空的凹下处。与之相呼应的,宋代茶碗大都是斗笠形的,底足都很细,龙泉窑的斗笠碗都是茶具。这类茶盏托,金银器中也有,和台盏一样,但时间上可能早于台盏。
执壶(注子)
在五代北宋金村窑各类酒具中,数量最多的要数执壶。这些执壶样式丰富,有喇叭口式,盘口式,盂口式等,壶腹多作瓜棱式等分,并装饰疏朗纤细的划花纹,有些还贴饰捏塑的鸳鸯等为耳。
以造型而言,喇叭口式执壶明显无盖。盘口式、盂口式则应有盖子相配,且这两类执壶的肩部通常置有桥形小系。


贴塑鸳鸯耳六棱执壶
 
盘口式执壶
 
盂口式执壶
 
另有一种细口执壶数量较少。如下图者,执壶通体作十棱形,细口,直颈,丰肩,鼓腹下弧收,圈足微外撇,肩部一侧装弯流,另一侧按扁把,腹壁以凸棱线十等分,格内以前后中心线为基准装饰划花,两两对称。盖钮作花苞,钮面刻螺旋形条纹,盖分上下二阶,上阶呈半圆形,以凸棱线十等分,每棱内刻草叶纹,下阶削成十个面,每面开镂壶门。胎灰白,壶里外通体施青釉,釉面匀净,底足裹釉,足底留有泥点支烧痕。
 
划花十棱执壶
此类十棱执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越窑中的同款器,比如北京八宝山辽统和十三年(955年)韩佚(韩佚为辽始平军节度使)墓出土的“越窑宴乐人物执壶”。龙泉窑这类执壶很可能脱胎于越窑造型。不过两者所呈现的风格区别也很明显,比如同是瓜棱腹,越器鼓腹饱满凹棱相嵌,龙泉则一贯的凸棱,器形上更为高挑,此外,流与把手的设计处理也是同中有异。
 
五代 越窑 刻花宴乐人物纹执壶 首都博物馆藏
梅瓶
梅瓶为贮酒器。金村窑烧制的梅瓶造型优美,纹饰典雅,有异于龙泉窑主流梅瓶形制。譬如2005年纽约苏富比秋拍0008号拍品“五代/北宋越窑雕花梅瓶”,实为龙泉金村窑淡青釉瓷制品。越窑中并无类似参照器,而在龙泉窑中却可找出与之非常接近的同款器。我们处州青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代北宋梅瓶,即与之相似度颇高。除了纹饰细节及釉色存在一些差异,几乎一模一样,尤其如腹部的凸棱、圈足处的弦纹等都如出一辙。此外,苏富比梅瓶上的流云状划花纹也是五代北宋龙泉窑器物上常见的纹样。所以,此件梅瓶为龙泉窑制品无疑,并非产自越窑。该梅瓶当时估价25~35万美元,并以46万美元高价成交,约合人民币384万元,远远高出同期其它越窑器的价格,此已充分说明该梅瓶的价值。
 
划花牡丹纹双系带盖梅瓶 通高33厘米
 
五代/北宋 贴花双系带盖梅瓶 通高39.5 纽约苏富比2005-09-21 LOT:0008
以上所述这几件金村窑台盏、执壶、梅瓶,均制作精良,质量上乘,应为流通于上层社会的高档酒具,其与越窑器的相似联系也绝非简单的模仿,而更多体现出一种自身的风格。
这类高质量器物的突然出现很可能与烧制贡瓷有关。宋代庄绰《鸡肋编》曾载:
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豫章位于今龙泉市兰巨乡,在唐代江南东道括州的版图上,龙泉境内山的地理标志仅有一座豫章山,北宋《元丰九域志》卷五“望龙泉”条下:“州西南三百五十五里五乡高亭一银场有豫章山龙泉湖”,亦只提到豫章山。这可能与唐宋之时龙泉豫章山因出铜而著有关,所以此处以“龙泉县地名豫章”正是当时豫章闻名的反映。
庄绰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