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沙河两岸,河边、路口、田埂散布大量陶片和煤渣,在村内用残次陶器筑墙砌院随处可见,地下“动土一寸,陶片三尺”。现仍存有古样式窑炉3座,当地居民流传着“张家缸、李家盆儿、齐村砂壶爱死人儿”的顺口溜。 
齐村砂壶 
    砂陶制作是将具有可塑性的粘土,经水湿润后,成型,干燥,在低温中烧造而成,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使物体的本身发生质变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后开裂,有意识地在原料中掺杂少量的砂粒,以此改变陶土的成型性能和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故称“夹砂陶”。 
李金荣大娘倚在陶窑旁 
    明朝前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工奴制度的废止,齐村窑场相继恢复和发展,规模也不断的壮大起来,产品以黑釉为主其他品种共存的模式,而齐村较陈郝在炻器品种更为丰富多彩,从品种到规模更为庞大。其特点仍保留了传统的突出特色且有了较大的创新。齐村曾出现过“家家窑火、户户制陶”的繁忙景象,就是现在村内“破土一寸、陶片三尺”情况也不少见,枣庄炻陶也被列为贡品。
  据齐村砂陶继承人今年78岁的项守富介绍,他是家族中第三代砂陶传人,妻子李金荣也出身陶瓷世家,他从小开始就跟着家人做工,一直到现在都一直从事着这个陶瓷事业。在他小的时候,齐村有30多户烧窑的人家,那时从事这个行业的就有上百人,而现在,齐村只有他们一家在延续着这门技艺。 
      “制作砂陶的任何一道工序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作品的质量。即使各个过程都没有出现问题,出窑的砂陶作品一般会有10%至20%作废了,这个是避免不了的。”项守富的儿子项云生说,砂陶的制作过程包括制泥、成型、晾晒、安梁、撇药、上釉、装窑、烧制、出窑、培碳等步骤,与其他品种的陶瓷相比,砂陶的烧制过程比较短,一般2到3个小时就能完成。
 
图片来源:大众网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