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棠:宜兴紫砂烧成的变迁
2015/12/28 12:32:48

      凡我们所见到的紫砂茶壶,不论是好的差的、新的老的,它都要通过一个完整的生产工艺过程才能完成,即原料、制作及烧成这三个主要环节。烧造茗壶的窑炉、窑具、燃料的沿革,对全面认识研究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特别是对紫砂历史作品的认定研究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大彬如意壶
 
吴经提梁壶
      紫砂壶一开始是偶有所作,故只能附于陶缸、瓮等釉陶一起烧成的,我们所见早期紫砂器的表面多会带有釉泪痕,如无锡文管会的“大彬如意壶”,南京市文管会的 “吴经提梁壶”可作鉴证。2006年南京博物院与宜兴文化局在蜀山西、北麓多座紫砂窑原窑址作了考古发掘,在明代断层中也见到了紫砂窑里兼烧少量小件之釉陶产品的残片(详情待发掘报告的正式发表)。根据发掘可以证实其中“品胜窑”自明代中期开始烧造直至1959年春停烧后自毁。
      下面对“品胜窑”的烧造作些解剖:




龙窑外观形状 
龙窑结构示意
      品胜窑卧于蜀山西麓长70米,窑身内径高2.6米低处2米,宽2.2米。窑背拱高0.60米,(其它紫砂窑也有40米、30米的,也有用黄石垒起高坡的)(如上袁村的紫砂窑)下面称“窑炉头”,最上面出烟处称“窑稍头”,有“窑身”、“窑肩”、“窑背”,窑背上有鳞眼洞(投柴料的孔)。整个窑有四个“窑户口”(进入窑身内装、开窑的门户),分为13“股”半,每“股”为四“甲”,计58“甲”,即58对鳞眼,每甲竖装六“臼”掇罐(匣钵),每“臼”高度平均为12只左右,计72只“一甲”,(掇罐圆径为55公分,高度按茶壶高度定几种尺寸装瓶的叫“高头”,装水平茶壶的叫“匹只”,如蒸笼状)。
 

      是把茶壶套在掇罐里、掇罐叠起来装在龙窑里。整个窑装满要近3000只掇罐,若以平均每只掇罐套装9把茶壶计算烧一窑要26000多件大小各类的茶壶,以往绝大多数是农村使用或茶店使用的一般性大路货。高档壶比例极小。
      凡紫砂窑均以茅柴作燃料(无茅柴时偶以麦杆代用),绝非松枝烧造。(现在很多书籍把釉陶窑误为紫砂窑)
      品胜窑的烧成温度现在约估计当时应为1180℃左右,温差较大。烧成时间:“煝炉头”,以松树椿头烧,一整夜12小时,一般天亮时开始上窑背开第一第二对鳞眼洞同时四只眼烧(原先凡鳞眼全封闭着),为加强火力也会用松树烧,第三第四对也是同时烧,烧到窑里发红才开始交叉着四只眼烧茅柴向上轮烧,大约到第十对鳞眼时可以一对鳞眼投柴烧,再由下往上一对一对鳞眼转换。(凡烧过后仍旧封上)正常的话到第二天中午可烧到窑稍头(下面烧的时间相对长,上面烧的时间相对短)称“落山”了即熄火,前后计30多个小时。一年中是8月里为最佳烧窑期,因天好柴也好坯也好。烧成时温度的掌握,全凭看火“大师傅”的经验,因为一年四季的季节,白天到夜里,天气的阴晴,风、雨、雪对窑中火光多有变故,非多年经验不能掌握,烧窑工需与看火师傅密切配合,使各部位的温度均能够到位。成败全在此举,是最关键的一关。
      据了解凡紫砂窑多没有建窑棚遮雨,烧窑时若碰上大的阵雨就非常麻烦,有时只能熄火,等天气好了重烧,这样肯定影响产品的质量又增加了燃料的成本。露背窑只在里面装有掇罐时,窑背上才盖上“芦菲”。(芦苇制成的2.73米的遮雨蓬片,船上也有应用。)直到1956年冬天“品胜窑”才造了窑棚。
      烧成作业的过程:
      窑里装的掇罐,是把二只坯掇罐装在每“臼”窑的最上面,把将要淘汰的放在最下面,叫“当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