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督陶官的公仆情怀:赵渊的故事
2011/11/21 9:01:00

 
  珠山记忆
 
《瓷都颂》一
赵渊
二十二年返故园, 莺歌燕舞捷报传。 瓷艺欣闻添虎翼, 人民喜庆灭尘烟。
立志改革创新业, 众志成城翻两番。 又是一年芳草绿, 万象更新人胜天。
                                                            《瓷都颂》二
巧夺天工凌宇宙,九龙珠山振乾坤。“四颂”相传称国宝,寰球载誉瓷都新。
 
赵渊是解放后景德镇成为江西省第二个省辖市后首任市委书记,是现代景德镇的开拓者、建立者, 被人誉为红色督陶官。他在景德镇工作期间,留下多少运筹全局、励精图治、果断决策、锐意开拓、雷厉风行的故事和许多道德佳话。几十年来,一直成为瓷都人民传颂不止的话题。至今许多群众都很愉快地谈起他们与赵书记交往的故事。
 
春节是我们民族传统习俗。1953年赵渊到景德镇不久就临近春节了。由于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传统季性,很多来自几十里或几百里的农村工人们流传一老话:“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每年的春节期间,瓷厂停工,工人回乡,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工人,肩挑背驮,冒着寒风雨雪向邻县农村走去。人数最多的是都昌人,大多数要走两天多,才能到乡与家人团聚。赵渊了解到这一情况,召集有关局、市总工会、各企业及基层工会负责人商议,按人数分路线作出妥善安排,重点是做好景市经鄱阳到都昌这一条路的工作。并与鄱阳县领导商量,在鄱阳县田畈街、油墩街的两个区政府所在地设立“景德镇工人回乡接待站”,请他们在食宿、医疗、安全等方面提供方便。两区干部是赵渊的老部下,有求必应,工作很顺利。
在市内,做好每天的安排,有先有后,抽调汽车,收适当费用,供部分行走困难和有家属的工人乘坐。以前步行需要两天多时间,现在坐车只需两个小时,途中又有接待站关照,消息传出,工人们欢欣鼓舞,认为市委领导想的比他们自己想的还周到,解决了年年回乡的旅途之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时赵渊还向工人们许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直接找他。果真有人深更半夜打长途电话问赵政委,说他们有30多人节后回厂,已走到鄱阳油墩街,天雨路滑不好走,要求派车接他们,不然就不能按时回厂生产。赵渊当即让市运输公司值班人员派车去接他们。次日一早,工人们又打电话给赵渊表示感谢,表示一定要把生产搞好,请市领导放心。
(通过春节妥善安排工人回家过年这件事,赵渊与广大工人的感情建立起来了。)
要发展景德镇、建设景德镇,赵渊意识到必须深刻认识景德镇。经过上下沟通,他总结概括全市工作以陶瓷为中心。中共景德镇市委和市政府就是陶瓷市委、陶瓷政府,并成立中共市委陶瓷工作委员会统筹各方。
据赵渊回忆,邵式平省长曾设想,把景德镇建成一个系列化的、完整的现代化瓷都,并担出要用科学手段搞好高精尖产品。赵渊当时曾设想创造出新型的金属陶瓷、耐高温高压的切削刀具瓷、不易破碎的钢化瓷,还有航天需要的特种瓷等等。不过,他意识到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和奋斗。
邵式平这位赣东北根据地的创立者,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时期,担任过中共浮梁县委书记与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他对景德镇的认识是深刻的。如解放后在他担任江西省长时,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发展景瓷作为重中之重,以后一直继承沿继到1996年。但1997年景德镇的人、景德镇的市长当了省长后,却将解放后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景瓷的内容去除,引起景市的省人大代表回来后议论纷纷。
邵省长对景德镇陶瓷发展极为重视。例如,当时江西全省年外汇四万,而搞金水试验时需要四万外汇时,邵省长悉数批给。
(解放后党和国家对景德镇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执政党设立专门的陶瓷领导机构在中国陶瓷史上还是第一次。)
一位网友在《赵渊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卓越贡献》一文发帖说: 记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