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渊在领导瓷都景德镇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2011/8/31 17:41:55
赵渊在领导瓷都景德镇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暨获得的成功经验和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
中共建立政权后,开始了工业化、城市化伟大历史进程。中共领袖毛泽东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景德镇满目疮痍、破败不堪,只有沿昌江东岸十余里陶舍和窑户形成的人称前街和后街的两条街道。即现在的中山路和中华路。
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只知榨取景德镇人民的血汗,督陶官们只知为封建王室烧造精美绝伦的瓷器以讨取皇帝的欢心。从未在景德镇地区建设一项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民生工程。
1952年10月,赵渊来到景德镇担任首任省辖市的市委书记并兼市长。赵渊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非凡的智慧和勇气领导景德镇人民开始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人称“草鞋码头”的景德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发展成为江西省第二大城市,景德镇终于在其发展历史上第一次被世人称作瓷都,驰名中外。改革开放初期成为国家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古老的瓷都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在景德镇这场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赵渊无疑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付出了无尽心血,并给我们留下许多成功经验和宝贵启示。如今赵渊已经作古,瓷都人触目可见赵渊领导景德镇时期为我们留下的大量城市建设精品工程:桥梁、公共建筑、道路、学校、医院、工厂……
一、赵渊在领导瓷都景德镇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让我们再来看看赵渊带领瓷都人艰苦奋斗而留下的这些城市建设杰作:
现在繁华的珠山路车水马龙、商铺林立、流金淌银。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条大街在解放前是不存在的,是赵渊在景德镇执政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开辟出来,此路从临昌江的南门头一直到达广场地带,在景德镇市整个交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此路在建设中争议颇大,因为当时的景德镇车辆仅有那么几辆,自行车也不多,外来车辆因昌江的阻隔只能停留在河西地带,不能进入市区。修建这么宽的道路有些人认为用不着,赵渊以超乎常人的远见卓识坚持修建完成。许多人不知道,为此赵渊受到省委的处分。此路随着景德镇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瓷都一条最重要的动脉,此路东向通过广场枢纽与东市区的东一路、东二路连接,向西通过后来建设的珠山大桥直接群山连绵起伏的河西地带。沿路摆布许多经典建筑,惜许多已拆除。如内部宽敞气派、能容纳一千五百人集会的群英堂和因地势而建、人们可以拾级而上的被镇民称为“七层楼”的景德镇饭店,以及百货大楼、陶瓷公司大楼等,惜今已不存在;尚存的有老邮电大楼、友谊商店、二轻局大楼、医药公司等。此路与麻石弄到十八桥到解放路一线与中华、中山两路、沿江东路西路、206国道的一段吕西公路即瓷都大道构成纵横交错的井字形路网;与后来建成的浙江路、北环路即昌江大道、加上原来建成的曙光路通过昌江大桥到河西枫树山相连瓷都大道的路段,将主城区规划为先进的畅通无阻的网格状模式,这一规划无疑是科学合理的,符合景德镇地理状况。与许多城市的环状规划相比,无疑是优越的。
最具前瞻性的是赵渊在景执政时期预留了第二条“珠山路”,这就是麻石弄到十八桥到解放路一线,该线只要稍加拓宽改造,完全可以成为第二条“珠山路”。如果珠山大桥建在二者之间,则目前珠山路车辆绝不会发生拥堵。可几十年过去了,该线的改造一直没有进行,近一、二年打着建设新型城镇化重点工程的旗号在沿线原位不合理地开发建设高楼,失去了拓宽建设第二条“珠山路”的可能,令人扼腕叹息。
在绿色森林遍布的马鞍山边建设人民广场,广场面对青山,青山下建一座人称“小天安门”的主席台,使之成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