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长清区龙凤庄村遗址2024年考古发掘收获
2024/10/22 17:40:55

龙凤庄村遗址位于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龙凤庄村东南,于考古前置调查时发现。为配合当地工程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墓葬区进行发掘。本次发掘共清理西汉至清代墓葬95座,其中汉代墓葬43座、北齐-隋时期墓葬11座、元明时期墓葬11座、清代墓葬17座、年代不明墓葬13座,出土陶、瓷、铜、铁各类质地文物200余件(套)。
 
龙凤庄村遗址区位图
 
2024年龙凤庄村遗址考古发掘遗迹总平图
该墓地地处一处平缓土丘的南侧缓坡,该土丘长年取土、耕作,墓地北侧、西侧均因早年砖厂取土而形成高陡断崖。走访当地群众得知,在取土及农业活动中曾发现陶瓷器及铜器,据其描述推测可能为东周及唐宋时期遗存。另外,墓圹上部均已被破坏,墓葬均开口于耕土层下,部分墓葬残深已不足半米。
汉代墓葬以西汉中晚期为主,个别墓葬可至东汉,墓圹均为南北走向,分布较为集中。67.4%的墓葬为椁墓,多为砖椁,个别为石椁或瓦椁;11.6%的墓葬为砖室墓;20.9%的墓葬为土坑墓。墓砖均为实心砖,平均长34.9、宽16.2、厚4.0厘米(n=62),砖室墓墓砖明显更大。均为单人葬,部分墓葬存在并穴现象,墓主头向北,仰身直肢,多数墓葬木棺残痕明显,部分墓葬铺撒白灰。个别墓葬填土、熟土二层台有积瓦或夯打现象。随葬陶器多置于墓主脚下,应是“脚箱”思想的体现,部分墓葬搭砌砖隔墙,形成脚箱;陶器组合十分固定,一般为盖鼎、罐、壶组合,罐、壶存在互代现象,形成一鼎二罐或一鼎二壶组合。部分墓葬出土铁兵器、铜带钩、铜镜、铜钱,一般由墓主随身携带。
M38为竖穴砖椁墓,南北走向,方向7°,长2.9、宽1.5、残深1.7米。
该墓先进行一字型错缝平铺墓底,再全顺式错缝垒砌墓壁,南壁无砖,之后填埋熟土二层台至略高于砖椁,并于二层台上平铺一层砖,最后于南侧约四分之一处搭砌镂空隔墙形成脚箱。砖椁长2.1、宽0.8、高0.6米(不含脚箱)。
墓内葬一人,头向北,骨骼保存差,木棺残痕清晰,长2.0、宽0.6米。随葬品共7件(套),其中4件(套)随身携带,分别为墓主躯干左侧铁长剑、头右侧铜镜、腰腹部铜带钩以及散落于头胸部、躯干左侧的铜钱若干枚;3件(套)置于脚箱,分别为盖鼎、罐、壶。
 
M38实拍图
M53为竖穴砖椁墓,南北走向,方向13°,长2.9、宽1.4、残深1.0米。
该墓先进行铺底,再垒砌墓壁,南壁无砖。铺地砖采用两种方式铺设,以南侧约三分之一处为界,北侧葬人区域采用全顺式人字形立铺,相邻两砖夹角略小于直角,南侧放置随葬品区域采用人字形平铺,形成脚箱空间(无隔墙)。墓壁采用半砖,以全丁式呈人字形垒砌三壁。砖椁长2.7、宽0.8、高0.9米。
墓内葬一人,头向北,骨骼保存差,木棺残痕清晰,长2.0、宽0.7米,棺内泼洒大量白灰。随葬品共8件(套),5件(套)临近墓主,分别为墓主躯干右侧不同长度的铁剑3柄,腰腹部铜带钩,位于头胸部、右手处、两股间的铜钱若干枚;3件(套)位于脚下,分别为盖鼎、盖罐、壶。
 
M53实拍图
M67为竖穴砖椁墓,南侧带一斜坡墓道,南北走向,方向8°,该墓残长约8.8、宽1.2-1.8、残深2.2米,其中墓室部分长3.8、宽1.8、残深2.2米。
该墓砖椁建筑方式较复杂,首先铺设墓底,再行垒砌墓壁(南侧除外),填埋熟土二层台后于其上平铺墓砖,最后于墓底正中位置加铺一层地砖。完成椁室的构建后再于南侧建筑砖构墓门。
墓底采用人字形平铺。北壁与东、西壁首先分别以黄土与卵石铺垫约15厘米垫层。而后,以倾斜45°全丁式方法垒砌,上下两层砖呈约90°夹角,北壁四层,东、西壁六层。然后,北壁改用破碎石块堆砌,东、西壁改用错缝全顺式垒砌八层,北壁略高于东、西壁。再后,于熟土二层台上全顺式平铺青砖,北壁一层、东、西壁三层,使三壁高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