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淄考古前置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11 12:17:46
临淄历史文脉悠长,春秋战国时期曾作为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淄文化遗存丰富,基建考古项目多,参与业务人员数量大。考古前置,即“先考古,后出让”,使土地部门在编制土地储备计划时,可以提前避开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点,大大缩短文物影响评估周期,让企业拿地即开工,最大限度减少在施工建设中由于发现文物造成的工期延误,缩短建设工期,助力经济建设[1]。同时文物部门能在土地收储阶段提前介入,对现场进行保护,并组织开展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减少全面勘探前的阻力,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如遇重大考古发现,也可以提前研判保留价值,制定保护措施,避免在土地出让、划拨后,因发现重要文化遗存而进行土地置换或政府回购[2],让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灵活。
近年来,临淄地区始终坚持“考古前置”政策的实践探索。本文基于过去三年临淄区配合基建考古取得的成果和经验、遇到的困难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为今后考古前置工作的深入实施和持续优化提供保障,确保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并进。
临淄区文物分布图
近三年来考古勘探成果
2021年至202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临淄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共完成246项考古调查勘探项目。2021年和2022年勘探有古代墓葬的项目均已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完毕,2023年勘探有古代墓葬的项目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发掘中。经勘探发现临淄有175项无古代遗迹,占总数的71.1%;71项有古代遗迹,这其中有27处为房地产项目,主要位于齐故城南部临淄区城市建成区中,是过去三年考古发掘的主要项目。其余主要服务工业建设、学校建设和乡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考古勘探现场
近三年来考古发掘成果
近三年来临淄地区配合基建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三年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发掘面积至少93.7万平方米,发掘墓葬至少1.6万座、灰坑2096座、水井363眼等。主要涉及房地产建设、高速公路以及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极大地缓解了地方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发掘取得重点突破。最重要的突破便是发现了距今1.1至1.5万年的旧新石器文化过渡期遗存,命名为赵家徐姚遗址。该遗址核心区为一处距今1.3万年前后保存完整的人类活动营地。出土的夹炭磨光红陶表明该阶段人群已掌握成熟的制陶工艺,为研究制陶技术和陶器的起源提供又一实证,获得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
赵家徐姚遗址出土陶片
新石器文化中晚期,最大的发现是北杨庄遗址和槐行遗址,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其发掘为研究鲁北地区大汶口文化的文化特征、聚落形态和生业经济提供了重要资料。龙山时期,近三年的基建考古并未发现规模较大遗址,主要零星地分布在几个遗址和墓地中,比如南马坊东南墓地、孙娄东街遗址和杨庄北遗址,并不是这些遗址的主要内涵。
周代至汉代的考古发掘数量较大。近三年临淄区的夏商时期遗址少有发现,而两周至两汉时期遗存最多。临淄齐国故城是两周时期的齐国都城,也是秦代临淄郡郡治、汉代齐郡郡治及诸侯国齐国的都城。战国时临淄已发展为经济高度繁荣的东方大都会[4]。位于齐故城南部的临淄城市建成区则成为这些年基本建设考古的重地,主要涉及齐故城周边的中小型聚落和齐故城南郊的临淄墓群。
齐国故城遗址
近三年临淄地区考古体量最大的还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墓葬考古,目前统计至少已发掘1.6万余座。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南马坊东南墓地的发掘,该项目也成功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南马坊东南墓地发现战国时期“甲”字形墓葬十余座,专家推测其墓主为不低于上卿的齐国高级贵族[5]。
南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