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台新宫遗址考古收获
2024/8/5 15:56:03

新宫遗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苑街道,清代行宫新宫东北部,地处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古永定河流域的冲积扇平原。周围地形开阔,遗址择地古河道西南岸高垄台地,是北京市城区内发现的唯一一处夏商时期环壕聚落遗址,主体文化是大坨头文化(相当于夏代晚期至商代早、中期),包括双环壕、祭祀遗存、墓地、古河道等,亦发现有晚商西周时期墓葬、灰坑、窖穴和沟,战汉时期墓葬、沟,辽金、明清时期道路,明清灶址等不同时期遗迹
项目概况
该遗址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发现。2022年4月至2023年11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范围内发现的古代遗迹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2023年5月,被列入考古中国新发现项目之一,该遗址现存面积约4.5万平方米,历时两年度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
地层堆积
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发掘区内的地层可分为七层,第①层为现代垫土层,厚约8~50厘米。第②层为清代层,厚约10~30厘米,可辨器形有青花碗、盘等器物的残片。第③层为明代层,厚约15~50厘米,出土有明代碎砖块、瓦片及明代瓷片等,可辨器形有瓷杯、瓷碗底部残片、瓷罐等器物的残片,并出有辽金时期的瓷片。第④层为汉代层,厚约18~60厘米,出土有布纹板瓦残片、绳纹青砖残块及零星的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褐陶和泥质灰陶等残片。第⑤层为西周层。⑤a层,厚约0~40厘米,分布于探方内的西北部。出土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红陶等,其夹砂陶较多,泥质陶少量。纹饰有绳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鬲、罐等器物的残片,并出有钻孔残石器等小件器物。⑤b层厚约15~55厘米,遍布全探方。出土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红陶等,其中夹砂陶居多,泥质陶少量,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器物的残片。第⑥层为商代地层,厚20~70厘米,土质疏松,土色深灰,遍布全探方,该层下的大部为黄色含粉砂黏性水锈层。出土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红陶等,其中夹砂陶居多,泥质陶少量,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弦纹、网格纹、戳刺纹、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鬲、罐、甑底等器物的残片。第⑦层为商代早期层,厚约10~40厘米,土质较硬,土色深灰。出土有泥质灰陶、红陶和夹砂灰陶、红陶等,纹饰有绳纹,可辨器形有罐等器物的残片。
 
H74出土陶甗
 
2 H74底部
主要收获
大坨头文化遗存
环壕发现内、外两重环壕,两条环壕大致呈同心圆围合而成,两环壕之间相距20~25米。内环壕位于遗址核心区域,现存宽12~18、深约4、直径约70~72米,围合面积约0.4万平方米。内环壕西南部有一进出口处,现存宽约6米。其东部段被后期坡毁严重,西北、西南部保存较好。外环壕现存宽5~8、深约3、直径142~155米,围合面积约1.7万平方米。外壕上层不同区域段分别被晚商西周、战汉、明清、现代地层叠压破坏,西北部相对保存较好,出入口应当与内环壕西南方位相对应,其界出发掘区外为现状路区域。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陶片、科技提取相关遗物检测分析,两条壕沟的营建、使用、废弃年代大致均为夏代晚期至商代早中期。
祭祀遗存在内环壕接近中心位置,发现一处上层平面呈同心圆夯土遗迹,整体结构大致呈外圆内方,开口于近现代层①层下,由内及外共三圈,土质土色有明显区别,直径分别约为2.3、5.9、7.9米。夯填土内不同区域发现有集中堆放陶片、兽骨、炭化痕迹、有意摆放石块等现象。夯土遗迹中心有一用大小不一青色片石砌筑的方坑,边长约1.2米,上下通体一致,深距现地表7.3米。方坑内从上至下不同层都有陶片、兽骨、炭化腐殖等堆积,尤其底部出土大量陶片、石块、兽骨、炭化植物等。陶器可辨器形有鬲、尊、甑、盆、钵等,陶器(片)多见被火烧痕迹现象。方坑底部四边位用片石砌筑,其下还保存有用于加固的圆木搭构成方框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