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发现存世最长龙窑遗址
2013/12/14 22:23:47

 
   
    景德镇发现我国迄今最长唐代龙窑遗迹
    出土窑具瓷片标本数十吨
   考古专家认定是该市目前已知最早的窑业遗存
    12月9日下午,记者从景德镇唐代南窑遗址成果发布会上获悉,3月至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乐平市文物部门对位于景德镇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的南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至12月8日,揭示龙窑遗迹2座及其他窑业遗迹,总计揭露面积1013.5平方米,出土多达数十吨的窑具和瓷片标本,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其中,在南窑村窑山东南部全面揭露一条长达78.8米龙窑遗迹,为迄今发现最长唐代龙窑遗迹,也是景德镇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窑业遗存。
    出土
   窑具和瓷片标本达数十吨
   据此次考古发掘领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张文江介绍,南窑遗址于1964年由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乐平市博物馆分别于1983年和2008年两次进行普查、复查。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0月,景德镇市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遗址保护利用。当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窑遗址进行重点调查。   
 
    “2012年,景德镇市邀请国内一流的陶瓷专家对遗址进行论证,专家们建议进行正式发掘。”张文江说,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今年3月至11月,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前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对遗址进行测量、定点、整体布方,然后分三个区域发掘5×5米探方36个,揭示龙窑遗迹2座、10个灰坑、1条灰沟、1条道路遗迹,发现龙窑遗迹以后,在龙窑遗迹两侧不同部位布设6条探沟进行解剖。“总计揭露面积1013.5平方米,出土大批窑具和瓷片标本,多达数十吨,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海上陶瓷之路兴起的标志品
    “南窑所烧瓷器釉色种类较多,有青釉瓷、酱黑釉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色彩绘瓷以及素胎器,以青釉瓷器为主。”张文江说,器物造型端庄,器形丰富,以碗、盘、双系瓶居多。碗盘类器流行圆饼足、玉璧底,见少量的圈足碗。还发现了人面埙、茶碾、瓷权、砚滴等罕见的器物。值得关注的是青釉、酱黑釉腰鼓和器形硕大的大碗器,彰显了唐代赣鄱与西域地区文化交流频繁的史实。
    “这些产品或是为满足胡人所需,专门烧造或订烧的。”张文江说,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夹耳罐、穿带壶等具有重要断代的器形。夹耳盖罐是公元800年前后的新产品,是随着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而出现的,是海上陶瓷之路兴起的标志性产品。“南窑出土的夹耳罐与1998年在印尼唐代‘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夹耳罐相似。”
    张文江说,出土的器物的装饰以素面为主,兼具釉、彩装饰,追求釉面的效果。装饰方法主要有模印、褐斑和褐色彩绘。“出土的上品瓷器的质量可与长沙窑、越窑的高档瓷器相媲美。”
    “该窑具有支座、匣钵、匣钵盖、间隔具、火照、利头、印模等,对研究唐代青瓷窑场的窑位区分和器物装烧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南方地区烧瓷窑炉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张文江分析,南窑是江西地区一处重要的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唐代青瓷窑场,具有长沙窑风格,兼具洪州窑、越窑和河南鲁山窑的特点,部分产品具有外销的性质。
    最早
   南窑是景德镇迄今最早窑业遗存
   “考古研究表明南窑烧造历史悠久,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据张文江介绍,在乐平接渡镇发现的景德镇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窑业遗存,不仅填补了乐平市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具有正史补史的作用。   
 
    “南窑遗址还丰富了景德镇地区陶瓷内涵,为探讨景德镇早期的陶瓷历史、探索景德镇的窑业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研究唐代制瓷手工业和青釉瓷器发展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