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堪凋零的越窑青瓷
2012/8/19 22:10:02

  宁波素有“瓷母”之称,这里曾经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类玉、类冰”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宁波东钱湖“越窑”是浙江三大青瓷窑址群之一。1981年,由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微博)博物院举办的“中国古窑址瓷片展览”,先后两次在香港和日本展出。展出的瓷片共500多件,其中,宁波鄞县选送12件,这些展品全部出自东钱湖畔的古窑址。   
  灿烂的文化,辉煌的历史,如何持续?2007年,越窑青瓷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至此,也开启了越窑青瓷保护开发的新篇章。   
  考古发掘表明,东钱湖自唐东汉开始生产瓷器,南北朝迅速发展,到北宋及至顶峰,制瓷技艺登峰造极,“秘色瓷”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东钱湖越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整整引领中国瓷业长达六个世纪。是全世界最早烧制出瓷器的窑口,为人类从陶向瓷的演变做出了最伟大的贡献。   
  东钱湖越窑青瓷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转型、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越窑青瓷不仅上贡朝廷,下供庶民,一直是备受青睐的日常生活用具和数度进贡皇室的珍品,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到了南宋后期,东钱湖越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此后的时间里在东钱湖广大的区域内仅发现一处明代民用青花窑。   
  灿烂的越窑青瓷之花怎堪如此凋零?新中国成立后,越窑青瓷重要产地之浙江上虞、慈溪等地,在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下,通过几代专家、学者和广大制瓷艺人的共同努力,不仅系统恢复了生产工艺,而且还在继承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创新,使越窑青瓷的生产技术又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越窑青瓷技艺的恢复和发展,不仅给当地地域文化增添了无数光彩,也为人类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提供了新生。     
  在越窑青瓷的恢复中,东钱湖畔也不再冷清。2003年,“甬尚越窑青瓷工作室”组建,该工作室在大量寻访本地资源和本土专家团队,整合各种文献典籍的基础上,重新点燃了东钱湖畔的第一缕窑火,并开启了东钱湖现代越窑制瓷的新纪元。2009年,“甬尚越窑青瓷工作室”更名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甬尚越窑青瓷有限公司。至此,经理负责制取代了原来的传承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公司进一步加大招募对传统越窑青瓷文化有着无限热爱和有着高学历的本地青年,师徒相传,涌现出一些全面掌握越窑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人。   
  尝试只是一个起点,东钱湖畔的青瓷之火仍然微弱。首先,其文化传承几乎处于“断层”状态,“生产性保护”流于纸面,“世界瓷器历史之最”所具有的资源独特性、唯一性、稀缺性的禀赋与当下文化传承的严峻现实形成尴尬对比。其次,东钱湖越窑青瓷历史文化保护的现状极其混乱。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与文化短视使得文化遗产正迅速地变貌和消亡,这种“无序”状态也将给东钱湖越窑青瓷后续的研究和推广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再次,地方政府官员的短视及公众对东钱湖越窑青瓷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价值认知的“漠视”令人不安。东钱湖及周边区域有二百多处上古越窑文化遗址,其数量之多、密集程度、聚落形态及文化关系等都让专家、学者十分惊叹,它与当下官员及民众对之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毕竟在文化产业背景下东钱湖越窑青瓷文化不仅具有社会、经济、文化效益,而且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     
  文化奇葩,期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