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专家观点
2011/9/10 22:26:51
专家观点
白明:以陶释道 提升陶的延伸性
谈到陶瓷的创作,更多的人一定会联想到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以及在各种展览里面所看到的一些展品。此次展览有一致性,也有独特性。
首先,展览本身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这个问题一个展览解决不了,陶艺展严格讲是一个以“界·尚”名义和实验名义进行的一个折中展览。因为在中国文化深入往下走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折中”的问题,陶瓷也是。中国传统中最好的一个文化词,叫“道”。现在都会讲茶道、瓷道、武道等,但实际上这个“道”是中国传统哲学里面大家可知但是又未必可说的一个很高的境界。陶瓷恰恰具有这种特性,它可以诠释“道”深刻的可视的形象观。比如,在做陶瓷的时候,有一个意愿,但是在烧成的时候可能有一个空间是交给了它自己的性格去表现。
“界·尚”作为对中国陶瓷创作带有学术性的探索,有很多延伸的方面:一方面是跨界,是“界”本身所界定的东西。比如,这次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两个艺术委员会做展览,这本身是一个尝试。但是这个尝试是一个附设的点,它将来会有很多延续性的东西。譬如,在参观鲁瓷时看到一个字,有人把“界·尚”误以为成“界·商”,这是展览可延续的一个非常准确的学术点。“尚”本身具有多种可取之性,如果大家都去追随,它未必是时尚,都去追随的东西变成流行,未必是时尚。“尚” 不仅是指高尚,它还有独特性,还有一点文化精神的高层的概念。
展览中有八十多个艺术家的作品,各方面的表现形式都有。场地的局限让作品不可能做得太大,这也是陶瓷的一个局限性。在这点上,陶艺展览有器型的,有装饰的,有探索材料的,也有讲究烧成的,还有综合的。比如,几个作品是由不是陶艺圈子里的艺术家做的,像荆雷,她把宋元古老的小瓷片用丝线吊出来,做成这种装置很有意思。她可能没想太多作为一个陶艺家如何去表现新的造型手段和新的釉色,他是用的现成物。但是这个现成物给你有很多新的联想:一个传统的瓷片带来的岁月感,突然变成一个非常新颖的空间,在光感之中它有呼应。展览看起来小,好似不会有很多人来参观,但是这里面又是“界·尚”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学术性的艺术家要做一个展览的时候,他面临的恰恰是可能提出来的问题是需要大家去解决的问题,但是他可能又是计谋的,在这么一个展览里可能更多的是艺术家本人和行内的人在关注,可是他会变成一个说话的话题会被外面所关注。所以此次陶艺展览是近几年做的展览中比较有意思的,这是值得往后延伸的话题。如果说这是一个展览,但更像一个提问,接下来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变成一个系统的展览回答它。比如,器型的研究问题,当代性问题等,就是如何在“界·尚”提出的这么多的话题之中,如何在专业里面去延伸。
白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讲师、《中国陶艺家》杂志常务副主编
刘正:中国当代陶瓷的新起点
今天参观了展览,感到中国当代陶瓷的发展确实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起点上。
中国陶瓷经历了改革开放、产业陶瓷的挫折以后,新兴的陶瓷企业和新一代的陶瓷家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对陶瓷艺术家的身份和现在的状态,应该说回应了这个时代的需要,和国际当代陶瓷发展是同步的。特别是中国当代陶瓷家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现在的城市建设与生活品质的建设发展到一个阶段后,他对生活的品质、对器物提出更高的要求。整个社会也表现出现在的愿望。所以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中国的陶艺家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我们在产业陶瓷设计以及艺术家陶瓷创作方面表现出朝气蓬勃的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