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故居“还经楼”
2020/10/23 12:42:05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景德镇是一座手工业城市,老瓷厂、老窑址、老里弄都承载着它的兴衰起伏。还有一种几乎被人遗忘的建筑——陶瓷名人故居,它记录着一位匠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发展变迁史,还有陶瓷工艺的代代传承。在景德镇漫长的陶瓷历史长河中,诞生了众多陶瓷名人,保护与挖掘陶瓷名人故居,不仅是留住陶瓷发展的痕迹与记忆,更是增色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蕴。
“还经楼”见证几代人的匠心传承
“工人新村西路山脚下17号”,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故居“还经楼”的门牌号。这个门牌有些历史,由瓷制成,如今在景德镇也很难看到这样的门牌了。1955年,王隆夫一家人由御窑厂搬迁至此处,一晃过去65年了。“我们刚搬过来的时候,这边都还是农田,你看,现在这里都是老城区了。”王隆夫之子、教授、民盟景德镇市委主委王安维指着西路两边的房子感慨道。
工人新村西路山脚下17号
据王安维讲述,他们并非景德镇本地人。王安维曾祖父王昌彬系清代光绪、宣统时期御窑厂总办,光绪年间受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翁同龢举荐到景德镇御窑厂任督办。当时一家人都住在御窑厂里。爷爷王庭芳、父亲王隆夫,再到他自己,陶瓷匠心传承至今。
王氏宗谱
“现在的房子是1993年改建的,最开始不是这个样子。”王安维讲述道,刚迁来的时候,房子是木结构的,窑砖头、老瓦,还有石墩,是徽派建筑,“我听我父亲说,那时房子的木柱子特别粗,一个人都抱不住。”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房子建得并不完整,漏风漏雨,直至1993年,王隆夫将老房子拆了,建成了现在的房子,“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住在这里,我也是在这里出生的。”王安维一边说着,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了王隆夫生前创作作品的房间,房内的桌椅布置朴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王隆夫创作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
还经楼
这栋房子发生过很多故事。比如说,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曾在这里租住过十多年。王安维指着茶室说:“刘雨岑当时就住在这个地方,他在这里创作,我爸在隔壁创作。据说我出生的时候,刘雨岑妻子还跑去给我父亲报喜,我父亲赶紧跑回家。”再比如说,“还经楼”名字的由来。因王昌彬任御窑厂总办,为了生产瓷器,所以以前家中有很多清政府造办处给的瓷器原件以及线装本的书。后因特殊历史原因,这些珍贵的瓷器和书全没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隆夫得知景德镇图书馆有一本盖着王昌彬印章的线装本《周易》,他几经周折,这本书最终被归还,所以他将这栋房子命名为“还经楼”。“‘还经楼’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这栋楼多年来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潮起潮落。”
线装本《周易》
王隆夫代表性作品创作于此;除刘雨岑外,著名陶艺家毕渊明、王锡良、张景寿等都曾居住在这附近……名人故居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可惜的是,在景德镇,被保存下来的名人故居很少,大家所知道的名人故居更是少之又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或许可成为一种可利用的宣传陶瓷文化的资源。
陶瓷名人故居会增色瓷都文化底蕴
瓷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创新创造的推动,其每前进一步,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赵慨、陶玉、霍仲初到童宾、唐英,再到珠山八友等等,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景德镇陶瓷人才辈出,他们如繁星点点,支起景德镇陶瓷璀璨的天空。
王隆夫生前创作所用的桌椅、笔具等
这些陶瓷名人,工作生活在景德镇,或从事此业管理,或从事陶瓷工艺改良,或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他们在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