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博山“百年古窑与共存的古窑村”
2016/10/23 17:49:50

 
      在博山区西南的城郊一带,有一个特殊的“棚户区”。
  狭窄的胡同、灰色的石板路、破败的圆窑、独具特色的匣钵墙……这一切看起来与棚户区外大量的现代化建筑有些格格不入,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厂家——博山陶瓷厂的驻地。
  同时,这里也是博山陶瓷技艺传承千年的为数不多的见证者之一。
  我们很难想象,早在明清年间,每当夜幕降临,当村里星罗棋布的窑炉的火光映红了博山的半边天时,是一种怎样的壮丽景观。
  但是可以想象的是,正是这些窑炉和操持窑炉的工人们,成就了博山陶瓷的名气。
  如今,曾经用来烧制陶瓷的老式圆窑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曾经的烧制技艺也已逐渐失传,但是古窑村的记忆,依然记载于村里的每一条马路,每一堵墙壁上。
  这些黑色、灰色、褐色组成的墙壁就是匣钵墙,现在已经成为了古窑村的一道景观。
 
      如今村里只剩20余座馒头窑,由于缺乏修缮,不少已杂草丛生。
  很多年以前,在淄博博山区山头镇的河南东村里,每当一座馒头窑要点火时,总会充满仪式感:赤着上身的“火神”面色凝重的喊一嗓子“点火”,然后一条火龙会冲天而起,从馒头窑上方的烟囱喷射而出,随后,浓浓的黑烟涌出,遮蔽了整个天空。
  点火,烧制陶瓷,是当年河南东村里大多数村民们都会做的事情。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式的方法已经被逐渐淘汰。
  如今,这些记忆,只存在于村里的老人和那些历经了百年风雨的匣钵墙里。
  山头镇的“万盏灯”
  清朝诗人、诗论家赵执信,笃信风水堪舆。
  因此在故去之前,赵执信曾经考察过博山四周的地形,最终他选择了博山土门头庄的南北坡作为自己的墓穴。在此之前,当地人将这里称为“天阶”。
  “因为他信风水,选择葬在这里有个说法,叫‘头枕金銮顶,脚踩万盏灯’。”博山山头街道办经贸委副主任冯群这样解释:“所谓的金銮顶,是指天阶山远看像是金銮殿的宝顶,而万盏灯,就是指的咱山头的馒头窑。”
  博山一带自古盛产陶瓷,尤其是山头的河南东村一带,大大小小的窑多如牛毛,这些用来烧制陶瓷的窑大多为圆形,如同一个个的馒头,而窑顶则有专门的烟囱,因此当地人依然习惯的将这种窑称为“馒头窑”。
  90岁的杨德东从7岁开始,就跟随父母来到河南东村烧瓷器,至今他依然记得瓷窑点火时的景象:“那时候管着火头的,叫火神。一窑瓷器能不能烧好,就看火神对于温度的判断。”
  每当一座窑开始烧制瓷器时,总会充满仪式感:赤着上身的“火神”手执火把,面色凝重的喊一声“点火”,然后窑工们开始点火鼓风,“轰一声,有时候那火龙一下就从烟囱里蹿出来,紧接着黑烟也冒出来。”
  圆形的馒头窑,加上随时会冲出烟囱的火龙,以及窑身上用来观测火候的专门的小窗,如果是在深夜站在天阶往山头镇看:“就好像是点着的灯笼一样,所以这也是万盏灯的来由。”冯群这样解释。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烧制陶瓷的方式已经有了改变,从1985年之后,馒头窑正式退出了博山陶瓷烧制的舞台,但是城区里的电灯,取代了馒头窑,赵执信的“脚踩万盏灯”,依然还在。
 
      这些黑色、灰色、褐色组成的墙壁就是匣钵墙,现在已经成为了古窑村的一道景观。
  古窑村的匣钵墙
  尽管从行政上来说,“河南东村”的称号早已被“古窑村”所替代,但是对于大多数当地人来说,“河南东村”依然有着独特的意义。
  由于村子坐落于岳阳河南岸东侧,因此才有了&ldquo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