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的“洛阳三彩”
2019/8/11 16:45:14
“洛阳三彩”,是中国陶瓷美术界的一张“新鲜”的“老面孔”。
说它“新鲜”,是因为此名称确实是2007年前后才提出来的:说它是“老面孔”,是因为它与历经汉、唐宋明、清数千年演变的三彩艺术一脉相承。
如果承认,南北朝的三彩是汉三彩的一种创新;唐三彩是南北朝三彩的一种飞跃;宋三彩是唐三彩的承袭;明、清三彩是宋三彩的一次升华;那么“洛阳三彩”就是站在前人所有努力的基础上对三彩艺术的再一次扬弃:它抛弃了人们在意识中对“三彩”诸如色彩、形制等方面的刻板印象,保留了“三彩” 的传统制作工艺,强化了凝集于无数“三彩”前辈身上的创新意识,提升了“三彩”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2005年,一篇由郭爱和撰写的《唐三彩与三彩艺》发表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期刊《中国工艺美术》上。当时还没有叫做“洛阳三彩”,仅以“三彩艺”作为与“唐三彩”区分的概念。
2007年,郭爱和撰写的另一篇题为《三彩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论文发表在《中国工艺美术》上,构成了后来“洛阳三彩”的主框架。
在论文中,郭爱和提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可以以现代科技手段,采用独特的施釉和烧制技术创造出陶瓷艺术品,研制出发色稳定的大红、湖蓝、柠檬黄等色系和几百种丰富的色彩,可以表现出各种题材和艺术手法,演变成全新的艺术画种,给陶瓷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来创作个性的作品,既可雕琢出玲珑剔透的小巧之作,又可塑造出朴拙豪放的绝品,也可利用釉色的流动烧制出不可复制的窑变精品。
这就是“洛阳三彩”。
2008年末,在全国普查工艺美术门类品种后,《中国工艺美术报告》最终确认:“洛阳三彩”工艺品包括了洛阳唐三彩、新工艺三彩、三彩釉画艺术品三类。“洛阳三彩”概念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
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与展望”论坛上,来自洛阳的郭爱和把“洛阳三彩”学说理论进行了精致阐述,并把三彩釉画列为与版画、油画、中国画比肩的全新画种。
他说:“国画遇到水和火,就没了,保鲜期30年、保质期100年。油画如果遇潮就会发乌,保鲜期300年、保质期500年。我们三彩釉画无论室外室内,小可做壁饰,大可无限大。这是一种全新的画种。更重要的是三彩釉画历久弥新,保鲜期1000年、保质期2000年。”全场掌声雷动。
这是“洛阳三彩”学说体系在公开场合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1年7月,一部学术专著《中国洛阳三彩》由河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在这本书里,作者郭爱和再一次详尽地论述他的“洛阳三彩” 学说体系。
在洛阳乃至河南省文化艺术界都颇具影响力的叶鹏先生在此书的序中,赞扬郭爱和的《中国洛阳三彩》“是一部集历史研究与创作实践为一体的开创性著作”,称许他的得意门生“为洛阳三彩注入现代艺术新境”。
2012年,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郭爱和任馆长的“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成立。
2014年,郭爱和应邀出席“世界工艺文化节”,在“世界工艺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作为中方唯一代表,做“洛阳三彩”主题演讲,“洛阳三彩”学说开始向世界发声。
2015年,占地三千亩的“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开工建设。
2016年,全面演绎洛阳三彩历史与当下的“中国三彩艺术馆”开馆。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