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釉色历史演变初探
2013/5/26 22:39:20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馨”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釉色是决定龙泉青瓷艺术的一项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漫长的烧制过程中,龙泉青瓷逐渐形成的“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这一独特的釉色,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庄重、典雅、神秘、自然美的传统文化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淳厚朴实、崇高古雅的艺术风格。
    龙泉青瓷釉色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清,现代,每一个时期的釉色都深深地烙印上了各个历史的时代特征。
    一、五代到北宋早期
    三国两晋时期,龙泉当地的瓷匠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矿土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五代和北宋,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釉色多为艾叶青或略为偏黄的色彩,透明度和光亮度较好,釉色表现方法是充分利用釉层厚薄所呈现出来的深浅不同的青色效果,坯体刻划纹饰的地方比坯体表面要深,施釉后凹下的部位积釉较厚而颜色深,所刻的纹样就清楚地呈现出来,从而赋予刻划纹舒展、流畅自如的艺术魅力。如馆藏北宋龙泉窑刻花五管带盖瓶,通体以简练的仰覆莲瓣纹装饰,显得丰富饱满,高雅洁净,层次分明,动静对比强烈。北宋中晚期是龙泉窑青瓷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釉色主要转为青黄,主要施釉在碗、盘、壶、杯等生活用具上,显得犀利、粗犷豪放,对主题纹饰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从五代到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釉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轮美奂传奇的开始。
    二、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北宋覆灭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龙泉青瓷釉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
    龙泉窑在初创阶段经过了数百年左右的徘徊,进展缓慢,直到南宋中期,宋人对清幽隽永的文人气息的提倡,以及青釉瓷器烧造技术的提高,使它出现了质的飞跃。要提高龙泉青瓷的水平,关键在于突出一个“青”字。此时龙泉窑调动一切技术力量解决“青”的呈色问题。正如海水一样,水越深而青越浓。广大瓷工根据长期劳动实践的经验,逐渐将原来的厚胎薄釉改为薄胎厚釉,多次上釉,多次素烧,釉色追求一种青碧玉般的情调和效果,创用釉稠的石灰碱釉,代替过去使用的稀淡浅薄的重石灰釉,不仅使青瓷呈色青翠纯正,而且使其“釉汁莹润如堆脂”,使龙泉青瓷艺术增添其迷人的色泽与质感之美。南宋末期,龙泉窑更是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以不同凡响的青色釉而独树一帜。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从工艺学角度来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入釉层时,釉面会使其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从而使龙泉青瓷达到最高的审美境界。
    三、元明清
    所谓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