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中国文人画与景德镇陶瓷
2013/2/16 18:07:08
陈军、傅长敏合作作品:高温色釉综合装饰瓷板《鄱湖之歌》
陈军作品:粉彩镶器《秋塘》
傅长敏作品:粉彩人物仕女《赏秋》
景德镇的艺术陶瓷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与创新。从史料记载的1700多年前的“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至今,它完成了从实用功能审美到精神文化审美的升华。历经岁月的凝练与历代工匠的努力,工艺上多次变革与创新,瓷画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得以在工艺陶瓷上绽放和抒发,使瓷有了新的艺术内涵,给作品赋予了新的灵魂,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浅绛彩艺术: 开启艺术瓷的个性时代
由于浅绛彩艺术摈弃了粉彩分工细、工艺强,以发样照描的工艺过程,从清咸丰年间兴盛以来,一度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的主要品种,它是由具有较高素养的文人亲力亲为,以绘画形式表现的陶瓷艺术门类。早期浅绛彩瓷画各家都是善在纸上挥毫泼墨的画家。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新安派画家加入景德镇瓷艺界之后,他们把文人画的艺术特色、表现技法及审美旨趣带进瓷上彩绘,于是深化了艺术陶瓷的新文化语言,也为景德镇的文人画开辟了先河,改变了历代陶瓷没有艺术家、只是皇帝宫廷喜好意识和朝代年款的表现形式,使艺术陶瓷有了新的装饰语言,一度成为景德镇艺术陶瓷发展的高潮。
这批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俞子明、汪少棠等为代表的浅绛彩艺术名家,他们放情笔墨之中,展胸中丘壑、吐纸上烟云。其代表作中多以瓷板画作为多,瓷瓶略少,如程门咸丰五年(1855年)所画瓷板画《溪锁绿烟》,以简约恣纵之笔绘两岸青山,突出文人画之逸气,营造出“山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的意境。后期浅绛彩名家,有潘棠、王琦、汪野亭、王大凡等,他们有少许浅绛彩作品传世,主要是承接浅绛彩之先河,在新粉彩创作思路上对民国时期的文人画艺术陶瓷创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浅绛彩在陶瓷工艺表现技法上的浅尝辄止,精于书画而忽略了画与瓷的有机结合。使得民国初年浅绛彩已渐哀微,至20世纪20年代已被新粉彩所取代。但是正由于浅绛彩文画派在陶瓷艺术上的表现,使瓷艺装饰逐渐走出了图案纹样的古老形式。落款钤印打破了工匠在瓷器上不画姓名的传统,开启了艺术陶瓷以个性艺术为主题的先锋。
珠山八友: 从陶瓷装饰转向陶瓷绘画
进入民国时期,受文人画派浅绛彩的影响,一些陶瓷艺术家努力将宋元以来的中国画形式,借鉴和移植到瓷画中来,并加以创新,使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出现了新的面貌,1928年秋,由王琦、王大凡等人组织成“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月,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王大凡在他的作品《珠山八友雅集图》上题诗云:“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兰竹、花卉鱼虫兽马人。画法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得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结社求变创新的宗旨。
他们的创新精神首先表现在继承了浅绛彩、文人瓷画家的审美旨趣,虽然他们对传统绘画各有不同,但艺术基调是相同的。他们不因袭守旧,作品能突现个人主体意识,显示个人艺术风格。如王琦作品题款中常常写到摹黄慎笔意,而他后来的人物画却能在黄慎的基础上自成一格;王大凡参酌吴友如、钱慧安的画法,却能自出机杼;刘雨岑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任伯年的笔墨技巧。他们娴熟地运用粉彩材料,掌握瓷用油性特点,能在坚硬光滑的瓷胎釉面上,表现出绘画艺术的韵致。
另一方面,他们努力继承传统粉彩填色技艺,保持粉彩料色莹亮的风采,使之和谐地与绘画结合起来。高雅的绘画风格配合独特的粉彩填色工艺,形成珠山八友陶瓷艺术的新样式。他们以瓷作画、以画入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体现了这一时期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