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丽珍:漫谈陶瓷制造工艺及传承创新
2011/11/1 20:08:17

    陶瓷是一种人工形态,具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水、火、土。人只有掌握了水土糅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瓷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
    一、制造工艺
    取土:制瓷所用的瓷土都要取材提炼。一般先依山采土,然后雄(dui )春(chong),并将其中色澄质细者用溪水淘洗干净,再制成砖状的不(dun)子(特指做成砖状的瓷土块,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待用。
    练泥:练泥是决定瓷器材质优劣的关键所在。其方法是把瓷土放入缸中,以水浸没,再用木把不断地搅拌分离杂质,接着用马尾细箩过滤;最后将泥水倒入下铺细纱布的无底木匣内;待水干后取出,并用铁锹翻动,使之结实。
    破匣:瓷坯在入窑前必须装在匣钵内烧制,才能防止制品互相粘结,提高质量。匣钵为拉坯制成,所用的材料是较粗劣的坯土,成型后先将其入窑空烧,再装坯烧制,这个过程就称为“镀匣”。
    修模:古代烧制圆形瓷器,每一器物必先有一个模子,只有这样,瓷器的大小款式才可整齐划一。而模子必须同原器相似,且不能过大,约一尺的模坯烧成后会收缩至七八寸。所谓修模,而不叫造模,是因为一个模子通常要经过数次的修整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洗料:瓷器所用的色釉料,都须经过挑选、洗净、入窑炼熟的步骤。而瓷器上釉色之后,又要在外施一层白釉以呈现斑驳的色彩。
    做坯:做坯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对于圆形器,用拉坯车拉坯而成;对于方形或有棱角的器物,则将坯泥用布包裹后,以平板拍成片,再裁剪粘合成形。
    印坯:圆形器在拉成坯阴干时,为了防止碎裂,就需要印坯的工序。在坯稍干时,将泥坯置于模子内,或用手拍按使其周整,或将坯用小轮车旋转印拍,最后再阴干。接着,搬坯工将器坯排列在长条的直木上,运送至下一道工序。
    旋坯:瓷坯的形制是由坯模而定,但器内外的光洁度却需要旋削加工而成。旋坯有专门的轮车,车中心立有一木椿(zhuang同桩),大小与坯形相似,椿顶部用丝帛相裹以护坯。使用时将坯倒扣于椿上,一边转动一边用刀旋削,这样坯里外都能平整如一。古时制瓷,一般都将器把、坯足加长二三寸,为了便于画坯蘸釉时把握;待各项工序完成后,再由旋削工去柄挖足。
    画坯:画坯犹如添衣,是体现陶瓷器自身美感的重要步骤。古代画坯,分工十分明确细致:“画者不染,染者不画”,另外还有锥工、雕工、镂工等。一件青花釉里红的制作,就需要画工先将红彩画于器上,而釉外的青花边线是出自旋坯工之手,器底的题款则由落款工完成。
    荡釉:荡釉也称为上釉,主要有三种旧法。对于方形或有棱角的器物,是用毛笔蘸釉涂于器上,缺点是釉层不匀;对于圆形器,通常都用将其放入缸内蘸釉的方法,但如果器物过大,由于器重极易破损。所以对大件圆器都用吹釉的手法,以一端蒙细纱的竹筒将釉吹于器上,其次数从三四遍到十七八遍不等。
    满窑:窑炉呈长圆形,犹如倒置的翁罐,高宽约为一丈有余,窑深则是高宽的数倍以上;其上罩有窑棚,烟囱有两丈多。瓷坯制成后,装匣入窑,在窑炉内都呈分散排列。窑火有前中后的区别,一视釉层的厚薄来定位放置。烧窑时则将炉砖留有一孔,用以试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火照若熟就止火,熏闷一昼夜后才可开窑。
    开窑:烧制瓷器的成功与否,窑火是关键。通常,开窑需三日。当窑中的瓷匣还呈紫红色时,窑工进窑取瓷。开窑工先用数十层湿布蘸冷水包裹头、脸、肩、背等处,然后入窑,并在热窑内放入新坯烘焙,以去除水分。
    彩器:五彩、斗彩以及珐琅彩器都需将各种色料研细调和才能上色。用色的方法有三种:用芸香油调和,用胶水调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