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瓷缺陷的审美
2011/5/11 21:48:12

    陶瓷生产历来都把制品的表面肌理和形态的完美无缺作为最终追求的目的。陶瓷生产制定有严格的技术指标和操作规范,泥料上最求高纯度、高细度和高白度;釉色上追求纯净、光洁、平整和细腻;装饰上尊崇高度理性、冷静的装饰规范,追求操作上的完善和造型上的规矩和严整等等。而对于制品表面的缺陷,即对于那些不符合技术要求的表面缺陷和变形的形体以及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表面缺陷都加以否定和排斥。作为工业化陶瓷生产,追求制品表面的完善肌理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受这种工业技术理性的完善肌理观的束缚,传统陶瓷艺术创作也往往把追求作品表面的完善肌理,当做唯一的最高价值标准。而把不符合技术、不合规格的缺陷肌理排除在艺术表现手段之外,使缺陷肌理潜在的丰富品质未能开发出来,从而限制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更广阔、更深入的交融对话。
    随着人们生活和审美趣味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期待着在审美活动中获得更自由的感情表现和更丰富的情感激发,而不满足于将作品表面的完善肌理作为千篇一律的最高审美标准。为适应现代人的丰富自由情感和更深层次的审美要求,现代陶艺创作充分注意和利用缺陷肌理在艺术表现中的意义和价值,显露出长期被技术理性遮蔽的缺陷肌理的审美品质,从而为陶瓷艺术表现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陶艺是艺术家借助于陶瓷材料和工艺手段将内心的观念情感化为二度和三度空间形式的艺术,它诉诸于视觉和触觉的表面肌理,虽然也把“完善肌理”作为其追求的外在审美样式,但并不是唯一追求的样式;相反,还运用“缺陷肌理”以获得另一崭新的审美样式。可以说,现代陶艺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不少是在运用缺陷肌理的前提下获得的:在材料方面,它不问粗细优劣,而强调和关注质地个性;在工艺方面,常常有意识地利用反技术的缺陷肌理;在装饰制作方面,追求肌理效果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保持并显露手工制作痕迹;在造型方面,它不完全强调规整有序,对称比例,而重视发掘各种空间形态的潜能,甚至有意造成残缺变形和透空的形态空间。缺陷肌理的利用使作品内在的审美潜能被充分地展示出来,使作品本身获具内涵多样性和高度适应弹性。
    现代陶艺创作者巧妙地运用“残缺”和缺陷肌理语言,提示观赏主体不受规范的外观质量束缚,而从外观肌理效果去发挥想象力,来欣赏陶艺作品,使审美主体和客观交融互参,达到了主体融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的高度境界。陶瓷缺陷肌理的潜在审美品质和肌理,主要在于:
    1、陶瓷缺陷肌理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可为观赏者提供广阔的再想象余地和充分的参与再创造机会。一群疵点、一组裂纹、一片缩釉或一丝手工留下-的痕迹都有可能引起审美主体自身的联想,或许是翠色的山峰、清澄的秋水、风姿绰约的少女或双鬓花白的老夫;或许是扩张的力度、疾驰的速度、忧郁之情绪、奔放之热情等等贴切的物化形态……可容得观赏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艺术的观赏活动变成关照自我的创造活动,从而引向心理领域去体悟和感受纯粹的自我情感。总之,由内涵广泛多义、形象抽象无序的缺陷肌理所构成的视觉媒介,可为审美主体提供对话的机会并引起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融合统一。正所谓美不在它本身,而在审美主体。
    2、陶瓷缺陷肌理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所造成的非平衡结构模式的视觉样式,具有更强烈的形式意味和激活力,有效地唤起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知觉具有一种简化倾向。知觉的这种对简洁完美的“形”的追求,构成“完形压强”即构成知觉主体内部的一种能动的自我调节倾向,最大限度地追求内在的平衡。每当外部刺激出现时,特别是那些具有非平衡结构模式的刺激物出现时就会破坏知觉主体的内在平衡,使知觉的兴奋程度大大提高。可见,陶瓷缺陷肌理的非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