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白地黑花红绿彩文官俑头像(图14),此件虽然残留头脸部分,但其形象可识,丹凤眼,赤嘴唇,三缕长髯,眉眼传神,凸显出文官之形象来。可见窑工塑造其形象而达简约、概括、提炼之神韵。
(图14,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金代白地黑花红绿彩持扇坐鼓妇人俑(图15),色彩艳丽,身着绿色宽襟边长红衫,内穿黄领左祍服饰,手持宫扇,双腿交叉而坐,姿态优雅,残高9厘米。
(图15,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金代白地黑花红绿彩抱虎坐鼓妇人俑(图16),残俑穿着左祍内衫,外着团花绿彩长罩衣,下身着红彩裤,妇人坐落于绣墩上,胸前抱黄彩一小老虎,虎虎生威,有扶正祛邪之寓意。 此残俑高8.8厘米。
(图16,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金代白地黑花红绿彩持瓶立妇人俑(图17),身穿宽袊左祍红衣长袍,左臂自然下垂,右手持净瓶于胸前。站立端庄,表现出一种恭敬祈求神态,此立俑残高9.6厘米。
(图17,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金代白地红绿彩抱物妇人立俑(图18),此立俑胎质灰白,身着绿边开襟红衣长衫,双手胸前抱物而立。红绿白三色相间配搭,简洁明快。底部凹状,残高8.1厘米。
(图18,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二、鹤壁窑白釉红绿彩制作工艺
      1、制作手法。
      采用模具制作人物俑。陶模胎取自当地的红黏土(见图19-1,图20,图21模范),制作成两个前后的合模坯,烧造成陶模范。这种陶模的制作方法是:事先雕刻一个独立的人物俑形象来,或坐或立,用泥巴糊涂于上面,拍打成形,分前后两半,阴干后,用950度左右的窑火烧成陶模具(一般厚度在1至3厘米之间)。有了模范,就能制作成批量的俑具(19-2拓出俑像),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又节约了成本,这种陶俑通过压模、合模、粘合、阴干、施化妆土后,进行第一次烧造,成为素胎(见图22、23、24、25)。
      抱犬妇人坐俑陶模(图19-1)。其陶模为一件残件,陶胎成土红色,背面粗糙,留有拍打的印迹,拓印出人物为抱犬妇人俑形象(图19-2),残高厘米。
(图19-1,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图19-2,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坐鼓妇人俑陶模(图20-1)。此坐鼓俑为合模的背部陶模具,其陶质细腻,胎为土黄色,背面光滑(图20-2),制作精良,这说明此陶模为大窑场的模具。该陶模高16.4厘米,底宽9.4厘米。

(图20-2,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文吏立俑陶模(图21-1)。此模为文吏俑合模的背部陶模具,其陶质细腻,胎为土黄色,模具背面光滑(图21-2),制作非常精良。模高16.5厘米,底部宽10厘米。 
(图21-1,鹤壁窑红绿彩文吏塑像制作模具,正面,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图21-2,鹤壁窑红绿彩文吏塑像制作模具,背面,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宋金时期白地黑花红绿持莲坐鼓素胎妇人俑(图22),俑身上施白色化妆土,其妇人搬腿而坐于绣墩之上,手持一束莲花。高10厘米,宽处4厘米,底部凹形。虽为素胎,还没有经绘画上色,模范出来,已经展现出妇人端庄优雅的气质。  (图22,现为鹤壁市私人所藏)
    金代抱瓶素胎童子俑(图23)。其童子俑头梳小辫,胖胖的圆脸,眉目清秀,盘坐于高垫之上,胸前双手抱瓶 ,神情专注,有一种唯恐手抱之物从手上脱落之感。其胎质灰白,俑面涂有一层化妆土,高9.1厘米。 
    (图23,现为鹤壁市博物馆所藏)
    金代素胎幼童坐俑 (图24-1)。幼童浓眉大眼,头戴虎帽,穿开襟衣,脖系银锁,坐于围栏之中,双脚露出,左手扶围栏边,右手伸于脑后抓挠虎帽(图24-2),帽子被扯抓的快已脱落,其形象刻画的天真烂漫,童趣十足。胎质土红,俑体涂化妆土一层,高5.5厘米。 
(图24-1,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图24-2,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金代抱瓶素胎妇人立俑(图25)。其俑形象为圆脸高发髻,内折束裙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