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至1968年陶瓷厂基本名存实亡。1969年4月恢复生产;1985年主要生产日用陶瓷、耐火陶瓷、建筑陶瓷、园林陶瓷等等[4]。
                                        三、从考古文献中,揭示鹤壁窑的烧造史
  科学的考古发掘,揭开了鹤壁窑神秘的面纱。20世纪50年代初,故宫博物馆陈万里先生撰写《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于1952年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杂志第1期上。文中写道“据说汤阴西乡的鹤壁集是烧元瓷的,但是,详细情况如何?当时的烧制情况怎样?以及有关它的史迹一般都不了解。只有汤阴县鹤壁古瓷窑遗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披露鹤壁古瓷窑信息。1954年9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派杨宝顺先生,1955年4月故宫博物院分别派陈万里、冯先铭先生来鹤壁窑址进行考察,杨宝顺先生撰写的《汤阴县鹤壁古瓷窑遗址》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5]。杨先生考察了鹤壁集四个区域:丁字沟、陈家村、拐子坡、邓家村,初步调查,遗址瓷器主要有白、黑、黃及钧瓷,其年代约当宋、金、元三个时期。陈万里、冯先铭、吴连成(山西文管会)1957年发表了《鹤壁集印象》一文[6],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鹤壁窑在河南诸多窑口之上,实为河南最重要的古窑场之一。1963年11月23日至12月25日,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赵青云、李德保、王明瑞、王治国等先生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首次科学的考古发掘断代,第一期发掘面积达600平方米,共得残、整瓷器3700余件,获得了大批窑具,包括匣钵、窑柱、支垫、饼垫、圈垫,器形有注子、罐、碗、盂、豆、盒、盘、盆、杯、壶、炉、灯、枕、玩具(小瓷虎、龟、马、牛、羊、狗、猴、棋子、哨吹、骰牌)等器,釉色以白釉居多,其次是黑釉器,还有豆青釉、青蓝釉、绿釉、红绿彩等等。常见的花纹有刻花、绘花、剔花、印花等等,在窑址中还发现有制作瓷器的原料和燃料(在宋代文化层发现烧窑的燃料有煤块),首次考证得出:鹤壁窑创烧于唐而终于元的烧造史[7]。
  1963年6月20日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鹤壁集古瓷窑遗址”(图7),简称鹤壁窑。

图8,河南私人收藏 
图9,河南私人收藏 
四、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重新审视鹤壁窑的历史地位
  鹤壁集镇素有“四十五里烧造坡”之称,鹤壁窑白釉黑彩文字纪年款瓷盆的问世,证明这一时期鹤壁窑制瓷业的繁盛景象。元代中期社会稳定,宽松的政治环境给予手工业者极大的创造自由度和宽松的从业环境,促使全国各地及鹤壁镇制瓷业繁盛与发展。这一时期鹤壁窑出现了大小窑都烧造钧瓷的场景,其创烧出的天蓝釉红彩“张”字款识盘(图8)、天青釉褐色斑纹“长生不老”字款识盘 (图9) 等,可窥见一斑。而在一个窑口发现彩釉款识、模印款识、刻字款识、墨书款识,在全国钧瓷烧造窑口独此一家,[8] 元代鹤壁窑钧瓷烧造技艺已达到了中国钧瓷烧造业的巅峰。鹤壁窑匠已掌握了控制铜红釉的使用秘笈,为中国钧瓷的创新发展添上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奠定了鹤壁窑在中国钧瓷史上的地位。

图10
鹤壁窑作为宋代著名民间瓷窑,中国北方一处大型民间窑场,现已考古探明有58处窑址[9](其中市区52处,淇县6处。笔者从走访考察的情况看应在数百座以上)特别在金代鹤壁窑创烧出的细白瓷,其特点是釉面光泽莹润,胎质洁白如玉,瓷壁迎光透亮,造型玲珑剔透,工艺精湛无比,最薄处仅0.39毫米(图10),毫不夸张的讲,鹤壁窑工已经熟练掌握了薄胎瓷器工艺,其精湛的制瓷与烧造技艺屹立于同时代民间窑业之巅,足可与定瓷比肩,是集“磁州窑、定窑、钧窑”三个窑系为一身,它所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和最具特色的装饰技艺,堪称中国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