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行炉上的文化传递是佛教世俗教化的影响和反映,修行者在持香戒德的过程之中,以自身的修为与德名,将如香熏之馨气,传之远方,而传之久远,让一切众生在释者教化下,行慈航,积大德,登彼岸。

图8

  1、白釉行炉。
  白釉三足兽面行炉(图8)。凸形口,板沿。通体施乳白釉,炉体贴三足兽面足,足底腿无釉。此行炉有三足,这在众多行炉造型中是十分罕见的。该炉口径4.7厘米,边径10.6厘米,高5.6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9
白釉伞形行炉(图9)。炉口呈微微凸起,伞盖状(或谓蘑菇形)面沿,炉体施乳白釉至柄下,外体直柱状,下部折收,直柄落于足饼之上,底足凹状。其口径3.2厘米,边径8厘米,足径4.2厘米,高7.5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10

2、白地点彩行炉。
      白地点黑彩行炉(图10)。炉身施乳白釉,板沿上有不规则的点黒彩,脱釉严重。凸形直口,腹内直壁斜收,内无釉留有弦状㾗。外壁炉身直下折收,下无柄足(残缺)。口径6厘米,边径13厘米,足径4厘米,高5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11
   
白地点绿彩行炉(图11)。此炉板沿,凸口圆唇,施乳白釉。炉面和炉体下已残缺,板沿上点四撇绿彩,如柳叶状,有柳叶条条春意浓的美好寓意。炉口里无釉,留有化妆土的痕迹,灰黄胎。其器口径4.5厘米,边径11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12
3、白地黑花行炉。
    白地褐彩草叶纹行炉(图12)。凸口板沿,灰白胎,深腹内留有插接短柱,上绘三组五笔草叶纹(这类行炉上还有七笔、 有九笔的草叶纹饰) 。施乳白釉至束腰处,腹壁竖直呈柱形,下接束腰台喇叭口足,无釉。口径5.1厘米,边径12厘米,足径7.6厘米,高7.3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13

  白地黑花草叶纹行炉(图13)。此炉施乳白釉,胎质灰白,板沿上绘三组草叶纹,叶脉点画寥寥数笔,十分逼真形象,犹如叶子迎风飘动之感。口径腹内留有插接短柱,下部已残缺。口径4.2厘米,边径11.7厘米。(鹤壁窑博物馆所藏)

图14

  白地黑彩折枝草叶纹行炉(图14)。凸形口,板沿上绘宽窄环线圈纹,炉口处双环线圈纹,炉面与腹壁用黑彩绘三株折枝草叶纹。施乳白釉至足部,胎为灰褐质,深腹,下接束腰台喇叭形足。口径5.4厘米,边径15.5厘米,足径8.5厘米,高12.8厘米。(鹤壁市博物馆所藏)

图15

白地黑彩凤鸟纹行炉(图15)。凸形口,板沿上绘三只飞翔(从残缺面分析应为四只)的凤鸟,笔法及其简练、夸张,凤尾羽翼舞动富有灵动飘逸之美,可见窑匠点睛之笔,无比传神。这在白地黑花行炉中,从尺寸及画工上,都是不多见的,堪称鹤壁窑白地黑花行炉的代表性器物。其行炉下部残缺,口径7厘米,边径19.5厘米。(鹤壁窑博物馆所藏) 
图16

4、白地黑彩文句行炉。
      白地黑彩“十方诸弗(佛)”文句纹行炉(图16)。凸形口,板沿深腹,腹内无釉,留有下插接柱。炉面施乳白釉,上使用黑彩写“十方诸弗(佛)”四字行书文句。炉体下部残,口径5厘米,边径12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17

    白地褐黑彩“香花清水”文句纹行炉(图17)。凸口板沿,灰黄胎,浅腹无釉,内留有插接柱体。施白釉至束腰处。板沿上书“香花清水”四字行书文句。下接束腰台大敞口喇叭形足,足边卷凸。口径5.1厘米,边径13,足径7.4厘米 ,高12.8厘米 。(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18

  白地黑彩“好士且行,莫问前呈(程)”文句纹行炉(图18)。板沿凸形口,沿微下斜,浅腹内留插接柱体,施乳白釉至腰台下。沿面黑彩书“好士且行,莫问前呈(程)”八字行书文句,土黄胎质,下接束腰喇叭形足。口径4.1厘米,边径12厘米,足径7厘米,高7厘米。(鹤壁市博物馆所藏)

图19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