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珍:为了南宋官窑的那抹粉青色
2017/8/7 13:26:32

 
      他经历并见证了失传了700多年的南宋官窑名瓷被复原制作,轰动了世界古陶瓷界;他作为“用杭州紫金土仿制南宋官窑”的第二发明人,荣获了国家发明二等奖;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现代南宋官窑的经典之作,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碎瓷之王;他的作品还作为国礼赠送给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等外国首脑,有的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世纪陶瓷艺术珍品收藏。他,就是“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叶国珍。
 
      南宋官窑千年绝技失传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南宋官窑位居中国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首。八百多年前,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迁都临安(今杭州)后,为了宫廷用瓷,征召全国最优秀的制瓷技匠,自建官家瓷窑,采用优质原料配制胎釉,以精湛的工艺造出精美绝伦的产品,史称南宋官窑。
      叶国珍介绍说,“现今南宋官窑存世稀少,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七十余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二十余件,除少数散落国外,民间传世作品极少。南宋官窑瓷器历来深受收藏家的追捧,去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以48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1.139亿港元成交,可见南宋官窑之珍贵。” 
      说起自己与南宋官窑的缘分,叶国珍记忆犹新。“我从17岁开始就和陶瓷打交道,从老家莆田来到金华陶瓷厂学做陶瓷。”凭着一股钻劲,叶国珍很快掌握了陶瓷造型模具制作和日用陶瓷配方等技艺,并琢磨出实际生产中更简单、方便的成型工艺方法。“1958年周恩来总理对恢复宋代名瓷作出重要指示。1969年我开始研究恢复南宋官窑,1976年对我来说是转折之年,这一年我调到了萧山瓷厂,参加由哥哥叶宏明教授主持的南宋官窑名瓷恢复工作。”
      南宋官窑由于制瓷原料配方中各种矿物成分特殊,所以制作烧造十分困难,烧成合格率只有百分之一左右。加之南宋朝廷对制瓷技艺保密,配方技术不得流入民间,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有关南宋官窑的制作原料、制瓷配方、成型技艺、烧造技术都已失传,历史文献记载仅是南宋官窑作品特色的只言片语。南宋官窑专门烧造宫廷专用礼器,工艺极其精致复杂,存世作品十分稀少,有国宝之称。为了再现这稀世珍宝,国际上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陶瓷科研机构和大学竞相开展同一课题的研究,甚至借助现代技术,但都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揭开粉青釉色和冰裂纹的秘密
      恢复南宋官窑,谈何容易?年轻的叶国珍在叶宏明的指点下,到南宋官窑古窑遗址去寻找古瓷碎片,这是破译“官窑密码”岩相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关键。根据史料记载,官窑遗址在杭州乌龟山脚下的八卦田附近。两座烧造南宋官窑瓷的龙窑遗址被叶国珍找到,在遗址获得了用来进行岩相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的各种不同胎釉色瓷片。叶国珍兄弟俩一起把这些十分重要的瓷片分别送到上海和景德镇的陶瓷分析机构进行理化测试,取得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而最难之处还要过三道关:即选定原料,制定配方,确定制作烧造工艺。在试验制瓷原料的一年时间里,叶国珍带着锄头和麻袋,差不多跑遍了杭城及萧山、富阳、余杭、临安周围的大小山岭,寻找原料。通过试验和对比,他确认乌龟山郊坛下南宋官窑窑址附近的紫金土,是制作烧造官窑最重要的制瓷原料。“那时候,乌龟山郊坛下的杂草可是齐腰之高啊!蚊虫特多又很凶猛,但越是这样我越想:这里面肯定深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找到了紫金土制瓷原料,叶国珍开始研究胎釉配方和制作烧造技艺,实现官窑四大品质特征:“紫口铁足”、“粉青釉色”、“冰裂纹片”和“厚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