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瓷艺术中的款识
2010/7/15 20:50:20
引 言
中国有着灿烂悠久的陶瓷文化, 它作为一种泥土的艺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和民族艺术的精髓。而陶瓷款识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陶瓷悠久的发展历史的。
陶瓷承载着文化和荣誉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在当前艺术表现发展的一日千里下, 陶瓷艺术的多元化格局, 又会给陶瓷的款识带来怎样的变化。
一、陶瓷款识的渊源
1.明清时期之前的陶瓷款识
先秦陶瓷器上出现的款识类的东西。春秋战国、秦代的一些建筑在陶上(如城砖), 或刻、或印有作坊名、产地明景德镇官窑款识名、工匠姓名,这是正式可叫作款识的东西了。汉代陶瓷器的款识, 典型的是汉瓦当上大量的吉祥款如“汉并天下”之类。瓷器上的款识,东汉青瓷罐底刻有“王尊”款,此为我国已知最早的瓷器文字款识。战国时期的日用陶器上还刻印有文字,这种刻印文字一般被称为陶文。其中有些陶文是在制作陶坯时打印的戳记, 这些戳记可能是标记制陶人姓名或是个体手工业者的制陶窑场的名串。六朝时期, 陶瓷款识多起来,款的书写形式以刻写为主. 隋代陶瓷款至今所见极少。唐代的许多大窑, 如越窑、长沙窑的产品上,都发现有款识。宋代瓷业兴旺, 在陶瓷器上留下款识之风也极为盛行,数量较前大增,形式也丰富多样,有刻划、书写,还有模印。内容上有较大发展, 品种齐全。元代的款识数量也较多, 形式上刻、写、 印均有, 如印款“枢府”、 “大禧”等,都是表明陶瓷的所有者。
2.明清时期陶瓷款识的特征
明、清时期是我国陶瓷器各种款识发展成熟完备的时期,审美价值和陶瓷艺术的结合也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明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和其它彩釉瓷的生产规模, 工艺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明代瓷器上的款识在种类、工艺、字体等方面也随之更趋完善, 并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即官窑纪年款。如永乐时期的瓷器款识为“永乐年制”, 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 民窑产品书写纪年款的也有,但字体较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
我国陶瓷器款识, 到明代己成为一种陶瓷工艺中必有的艺术形式,而且数量众多, 官、 民窑均大量使用,种类齐全,形式多样。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 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制度和制瓷历史传统影响,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也有一定的惯例, 同时又新开创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而且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也更为多样。
帝王年号款每朝都有。清代款识书体总的情况是由楷到篆再到楷: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楷篆并用,楷多于篆。民窑器中有六字篆字方款,亦有“嘉庆年制”四字款,大多十分草率,有的仅写半边字,还省减笔划,称为草记款,故十分难认。
3.民国时期陶瓷款识的发展
民国瓷器款识的情况比较复杂多样。在这个时期“官窑”己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款式的多样性。我们现在看到的民国款识一般有“厂名款“、 “供养款”、 “私人题款”等数种。 “厂名款,就是生产瓷器的厂家在瓷器上留下的生产标记。 “供养款”最多的就是各类的“私人题款”,这里面有的是以瓷作礼物送人的,就在上面写个款.还有的是私人订烧的瓷器,请厂家题上款识.有些是主人自娱时绘制的瓷器等, 民国时期的款识变化, 因为封建王朝的渐渐远去,而更加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二、陶瓷款识在陶瓷艺术中的装饰作用
款识相对于陶瓷的装饰作用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伴随着款识诞生初期强调标识的功能性逐渐向艺术作品的统一与点缀作用过渡,从而真正在陶瓷艺术中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底款
瓷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