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鹤壁窑——深埋地下的陶瓷博物馆
2014/3/30 22:20:21
鹤壁窑,鹤壁古瓷窑也。
“鹤壁古瓷窑始烧于晚唐,中经五代、北宋、金,终烧于元代,历始五百余年,在北方瓷窑中实属罕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北方瓷业发展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鹤壁市文物工作队从事古瓷窑研究达33年的王文强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说,鹤壁窑属于民窑,归入磁州窑系,其风格朴素、自然、低调,低调到有关它的文献资料直到明代才有记载,行外人很少能依据记载想象出它昔日的繁华景象和在中国古瓷窑史上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鹤壁窑的重要性引起众多专家的注意,继而声名鹊起。1955年4月,陈万里、冯先铭两位故宫博物院专家前来考察,发表了《鹤壁集印象》一文,文中两位专家毫不掩饰对鹤壁窑的热爱,称赞鹤壁窑瓷器制作复杂,“在装饰画上具有优美的地方风格”。其烧瓷范围之广“在修武当阳峪、禹县扒村窑(钧瓷)及安阳观台窑之上,实为河南最重要的古代窑场之一”。
1963年6月,瓷窑遗址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吸引了众多国内文博单位专家、高校教授及美、英、日、韩、新加坡、印尼等国学者前来考察。1973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鹤壁窑瓷器作为国家出土文物展的组成部分在日本展出,引起强烈反响,轰动一时。
四十五里烧造坡,“鹤壁集地下就是一座陶瓷博物馆”
那么,鹤壁窑的位置在哪里,规模有多大呢?
明代《彰德府志》载:“瓷窑场,在鹤壁社,取土为作器,人冶成五色,不假丹青,古称日出万贯者。”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鹤壁烧瓷的最早记载。
清乾隆年间重修的《柏灵桥碑》记载:“斯地……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夫器火助之,发晶莹色。后有巧匠,因而加厉利斯普焉,邑(指汤阴)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足见鹤壁古代制瓷业的兴盛和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952年《文物参考资料》发表的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的《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中提到“汤阴西乡的鹤壁是烧元瓷的”。
王文强说,这里所说的“鹤壁”和“邑西”,指的就是现在的鹤壁集一带,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963年11月,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的专家在此进行了首次发掘,深埋地下的古瓷窑遗址惊艳面世。
“上世纪70年代,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曾形象地称‘鹤壁集地下本身就是一座陶瓷博物馆’,鹤壁的每间民房下面都可能有一座窑址。”王文强打开《鹤壁窑》专著,指着古瓷窑遗址位置图告诉记者,传统的鹤壁集瓷窑址就在鹤壁集的西侧,西依太行山余脉草帽山,北连北大坡,南接塔坡岭,东临华北平原。窑址多坐落在河岸两旁的二级台地上。瓷窑全盛时期面积约有84万平方米,在这一范围内的地面之下到处堆积着不同厚度的文化层,内含各种瓷片、废匣钵和红烧土残迹,窑址废品堆积极为丰富。因此,鹤壁集又有“四十五里烧造坡”之说。
“当年的首次发掘地位于鹤山街边上红旗电影院的前面,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清理出瓷窑一座,作坊一处,出土残整瓷器和窑具3700多件,收获十分丰富。”王文强回忆道,那次发掘,发现文化层共八层,合为六段,第一段为晚唐时期,第二段为五代时期,第三段为北宋早期,第四段为北宋中期,第五段为北宋晚期,第六段为元代初期。
1978年,市博物馆在龙家村附近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窑址扩展到羑河西,且原定的第五段北宋晚期应为金代,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发掘证明了鹤壁窑创烧于唐而终于元。
古瓷窑遗址究竟是什么样子,五百年辉煌该留下怎样一番景象?王文强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