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会理窑”
2013/6/7 20:30:57

  
 
   
      在四川博物馆陈列的四川陶瓷分布图上,可以看到在遥远的川南,有一个孤零零的会理窑。会理陶瓷虽一直位列四川四大名窑(其余三个是邛崃窑、彭州窑、广元窑)之一,但关于会理窑的实物及资料一直非常少,川内许多藏家也对其不甚了了。作为会理籍的收藏爱好者,我经过实地考察、实物收集、资料整理,得到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如此偏僻的西南小县会理窑,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陶瓷产品。
  一、会理窑产品介绍
  会理窑分两大系列:早期石厂窑和晚期鹿厂窑。
  1.石厂窑
  石厂窑在会理城东约三公里,现属老街乡。石厂窑产品分两大类型:青瓷和青花。
  (1)青瓷
  石厂窑青瓷胎土有白、灰白、灰黄等,均使用一种本地叫“观音土”的瓷土,只是陶洗的精细程度不同而已。石厂瓷釉色有青黄、青灰、青绿数种,另有少量黑瓷。器型以碗为大宗,另有各型折腰盘、高足杯、茶臼等。青瓷釉色又有两种,一种颜色偏绿,呈玻璃光泽,与中原青瓷相比毫不逊色,另一种颜色偏灰,亚光(图1、2、3)。青瓷以素面为主,但部分碗底有印花装饰。石厂窑使用龙窑烧制,慢轮手工拉坯,碗盘之间使用泥丸支烧,青瓷、黑瓷同窑烧制。
  (2)青花瓷     
 

      在石厂窑中晚期,在青瓷基础上产生了青釉青花。其青花也有两种。一种青花偏黑,底釉偏黄,使用的是一种本地叫“土子”的青花料,这是会理青花中的大宗,装饰以花卉纹为主,另有大量吉祥文字装饰,(图4、5)。少数青花发色较艳,胎质细腻,底釉偏青,画工也较精细(图6)。 
      石厂窑瓷器与同期川内各窑迥然不同。工艺上,内地窑口使用匣钵或支钉,石厂窑为泥丸支撑裸烧。器型上宽沿折腰盘、竹节杯等器型内地窑口也不多见。釉色上仿龙泉风格的青瓷与川内其他窑口青瓷有很大区别,而青花瓷烧造更是同期川内所独有。
  2.鹿厂窑
  鹿厂镇在城南15公里处,现仍在生产日用瓷。早期鹿厂窑以点彩为主,其点彩使用土子,铁褐釉、铜绿釉三色,以铜绿为主。装饰以大写意、不规则的随意点辍为多。中晚期鹿厂窑以绿釉为主,也生产少量白瓷。绿釉以鹿厂本地盛产的高品位孔雀石铜矿为釉料,采用氧化焰高温烧成。鼎盛时期的鹿厂窑器型多样,除主产碗、盘、碟、缽等日用器外,还有供器香炉、烛台、佛像,立器花瓶、玉壶春瓶,瓷塑狮、象等。工艺上仍使用龙窑烧制,碗、盘采用涩圈叠烧工艺,不再用支钉。白瓷是以草木灰为主的乳浊釉,白度不高。
  鹿厂瓷主要使用鹿厂本土粘土原料,故有部分专家认为鹿厂瓷为釉陶。
  二、会理窑断代研究。
  1.会理窑瓷器始于元
  关于会理窑起始一直众说纷纭,最早有说始于唐,最晚有说始于明。根据笔者研究,会理窑始于元较有根据。
  从实物看,石厂窑茶臼和茶盏应早于明,因为明以后就使用散茶冲泡方法了。青瓷折腰盘、竹节高足杯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其青瓷的釉色与元代中原龙泉窑系相近,其碗心的印花装饰也与龙泉窑接近,特别是碗心的“福”字是标准的元代写法。
  从会理的历史看,元以前会理先后归属于南诏及大理国,而石厂窑产品没有南诏或大理的风格或乌蛮、白蛮风格,却具有浓厚的中原风格。
  据史料记载,会理汉代建县称会无,唐移邛都于此,天宝末没于南诏,立会川都督府,又号清宁郡,至大理段氏仍为会川府。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内附,十四年立会川路。明设会川卫,隶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从此归属四川。从元开始,为加强统治,在西南地区,除军事、行政建制外,实行“屯田”。《 元史、兵志三,屯田》记载:“世祖至元十六年拨爨僰军一百八十户立军屯。是年,又立会川路民屯”。元朝军队中一部分士兵及工匠在西南地区定居下来。会理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