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著名瓷窑窑址及特征
2012/8/31 22:20:48
邢窑——唐代 胎质细洁、釉色白润。 今河北省临城县(当时属邢州) 。
邛窑——隋代至宋代,唐尤为著名 以烧制青釉、褐釉、绿釉、彩绘等器物为主,除烧制盘、碗之外,还有各种瓷塑玩具。 今四川省邛崃县代方堂(古属邛州) 。
越窑——唐、五代至宋 釉色原以青中微黄,后改进为清水般的湖绿色,刻划有花鸟、人物或几何图案。 今浙江省余姚县上林湖一带(古属越州)。
柴窑——传为周世宗(柴荣)时所烧造 据文献记载,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相传在现在郑州一带尚未发现窑址和器物 。
定窑——唐代烧白瓷至宋而著名 宋代定窑瓷器除乳白色外,兼有黑、酱、绿釉瓷器。器物装饰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北宋后期曾一度烧制宫廷用瓷器 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燕山村(古属定州)。
钧窑——北宋、金、元均烧造 此窑利用氧化铜和氧化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成蓝中带红或带紫的色釉。红、紫的色泽如玫瑰、海棠,非常艳丽。胎骨灰白色,釉细而润,其中佳器底部刻有数目字。 今河南省禹县(古属钧州)。此外,与禹县邻近的临汝、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磁县等地瓷窑均仿烧钧窑瓷器。
汝窑——宋代名窑,元祐初年曾为官窑 胎骨香灰色,釉色近于卵青。此类器物烧制的时间短,质高物精,目前尚未发现窑址。在临汝南乡等地发现另一种青瓷,釉色较龙泉窑深而带葱绿,胎骨淡灰色,有印花、刻花两种,图案有花卉、水波、鱼及禽鸟。现称“临当窑”。 今河南省临汝县(宋代属汝州) 。
磁州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 器形以盘、碗、罐、瓶为主,兼有瓷枕和玩具。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白中微带黄,上有黑、褐花纹,器里多不挂釉。绘制花纹的方法有绘花、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花纹复杂,以卷叶、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是北方民间瓷器的代表作。 今河北省邯郸漳河两岸的观台镇、东艾村、冶子村附近。
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窑 胎深褐色,器外多施一层陶衣,里外皆挂釉,釉色洁白莹亮,衬以黑地或黑花,黑白色彩对比强烈。花纹以缠枝牡丹为多。用绘花、刻花或剔花制成。此外,绞胎技法具有独特风格. 今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
龙泉窑——宋代著名瓷窑。始于五代,至南宋而鼎盛。明代仍继续烧造,清代中期以后衰落停产。 此窑继承越窑传统,烧造青瓷。南宋龙泉窑瓷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胎质细密洁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花纹装饰上出现了堆塑和贴花。此种类型即习称的“弟窑”,一般称龙泉窑皆指此。另一种类型即习称的“哥窑”。龙泉窑器形复杂,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鼎、觚、炉等。 今浙江省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哥窑——宋代名窑 龙泉窑的一种类型。相传南宋有章氏二兄弟在龙泉烧瓷器,兄名生一,所烧者称哥窑、弟名生二,所烧者称弟窑。传世的“宋哥窑”,胎薄,色黑铁,通称“铁骨”;釉面多有疏密不同的纹片,称为“百圾碎”,口沿施釉淡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矿有“紫口铁足之称”。 今浙江省,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鹤壁窑——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唐末开始烧造,北宋中期以后为兴盛时期,元代仍在烧造。 唐代鹤壁窑瓷器多白釉和黄釉,唐宋的器形有盘、碗、壶、罐等,并能烧造大件器皿,也有玩具和瓷枕。以白釉为主,有白地黑花的,也有加绿彩的;用绘花、刻花、剔花的技法,制出简洁的花卉禽鱼等图案。器里往往写有赵、杨、张、刘等姓氏铭记。元代除烧制传统的品种之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