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临清贡砖官窑窑址
2011/6/13 22:12:22
临清贡砖炼制现场
今年5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古运河北岸、临清市戴湾河隈张庄村发掘出土了17座古代临清贡砖窑址。发现的17座古代窑址,年代从明朝一直到清朝末期。这次考古发掘,让临清贡砖“官窑”首次以实物形式亮相,保存完好的古窑,成为临清贡砖“官窑”的第一个历史样本。
拂去这个“历史样本”上的尘埃,古临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大运河沿岸的清明上河图。我们选取曾在临清地方志上留过痕迹的四个人物,来展现当年的繁华。
民工章老汉
隋朝时候,临清有条章子巷,巷里住了位章老汉,以小本生意为生。605年,隋炀帝下令挖大运河,先后征发了民工200多万人,章老汉也被征去挖河了。他非但不悲伤,反而非常高兴,干活十分卖力,因为他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运河会通到他的家门口。
流血流汗挖了四年,成千上万民工累死了,运河通到了洛阳,通了江南,就是没有开到临清来。章老汉回到临清后,一头栽倒在病床上,终日痴呆似的唠叨:“会通、会通、会通,生个儿子叫会通,抱个孙子叫会通。”不少人以为章老汉得了失心疯,后渐渐明白老汉心意:运河开通了,水陆交通也就便利了,临清的买卖就好做,生活也就容易过了。
几百年后,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下令开凿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一段运河,连接原有运河,从北京到杭州便可贯通。但当时河道浅窄,水源不足,超大船只无法通行。
1410年,明成祖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督领25万民工疏浚治理会通河,但屡屡受挫。农民白英毛遂自荐,根据会通河的地势水情提出策略,解决了会通河水源不足、地势高低不平的难题。
1419年,会通河治理工程竣工,临清正式通航。
商人史永顺
明清时代,江南纺织业发达。江苏商人史永顺一直从事丝绸布匹销售,京杭运河通航后,他看准了北方商机。1489年,史永顺乘船北上,行至临清时,发现运河交通繁忙,操着南腔北调的商人在临清登岸经商,胡同内、巷子里,吆喝声、叫卖声不断。
史永顺沿运河行走,见河内舰船如梭、帆影入画;岸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一间间门市鳞次栉比,各种货物,绸缎、贝蛤、瓷器、果品、布匹等琳琅满目。
此时的临清城,一条长街贯穿南北,自北而南分为锅市街、青碗市街、马市街三段,长达三里有余。锅市街及青碗市街两侧,皮货、冠帽、鞋袜、杂货、米豆、纸张等各类店铺林立,其中瓷器店和纸店多达20余家,羊皮店七八家之多。马市街主要集中了银钱、皮货、帽靴、海味、果品、杂货等铺。而长街以西有白布巷,店铺以布店为主,绸缎店则集中在与其相交的果子巷,布匹、绸缎等铺多达数十家。再往南为十余家粮店的粮食市。
临清北区东起广积门,西抵卫河东岸,不到二里的路两侧店铺百余家,古玩珍宝、金属器皿、粮食、木材、估衣,缎行及金珠宝饰应有尽有。该区域聚集了较多的手工业者,除碾坊、磨坊、油坊外,加工皮、毛及竹木器的手工业者聚居。东区北至永清门,西迄鳌头矶,沿汶河北岸有粮店三十余家,经销自济宁一带沿汶河北上的粮食,柴市街多柜箱、金漆、杂货、丝店等,更是四乡柴薪集中之地。
而后,史永顺在临清设立丝绸商铺,将南方棉、丝织品从临清中转,如此一来,其经营的丝织品开始遍及全国。史永顺举家由江苏迁居临清,与临清冀家大院、朱家大院、汪家大院、赵家大院等一起成为大家族之一。
文人黄威宏
东昌府文人黄威宏因得罪当地官僚,准备找个地方先躲上一阵。想了半天,黄威宏决定藏身于临清。临清在东昌府北面,在运河坐船,三两个小时便可到达。那里城市繁华、商贩众多,便于躲藏。
当时临清商业发达,城中各地商人云集于此,著名商号多半为天津商人,饭馆里的饭菜口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