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其中27个是上宅人!
  上宅有名号流传的碗厂共4个,分别是大生、余源、兴贸、长毛。胡永福家尚存一个“兴贸”厂生产的笔筒,所绘画面为竹,写有“竹为君子”字样,落款“十都兴贸厂”。
  大生厂是上宅最负盛名的碗厂,由曾经担任东阳中学校长的赵骥创办。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支撑碗厂实为不易。抗战时期,上宅是“游吃队”出没频繁的地段,尽管碗厂萧条,濒临倒闭,那些“队长”和“司令”们仍要吃索用,稍不顺遂就拔枪相向。为了使碗厂避免洗劫之灾,也为了随厂多年苦撑日子的工人身家性命,赵骥只能忍气吞声、百计委蛇,几乎倾家荡产。后来,赵骥把碗厂交付儿子赵惠洛,曾担任巍山小学校长的赵惠洛是文弱书生,在战乱中支撑碗厂局面,实在穷于应付,最后只能交托给亲戚接办。
  结论:大生向外输送技术工,成为近代东阳瓷业孵化器
  上宅何以能衍生出一批碗厂,并辐射到邻近西宅等村?
  从在世的碗厂工人口中可知,一是与这一带丰富的瓷土资源有关,据说上宅瓷土质量尤佳,除本地碗厂所用外,还供应给后来的东阳瓷厂,至今仍储量丰富。二是与大生厂的孵化尤其与大生厂创始人赵骥的友善不无关系。
  赵骥创办碗厂,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由他出资,送一批稍有文化的工人到江西景德镇学技术。东阳县瓷业职业工会常务理事楼成昌及其兄楼成岳,就因此成为上宅所有碗厂里技术最高的两名工人,负责进窑、烧窑、看火候——当时没有仪表,温度计也不用,全靠看进窑的碗有无倾斜现象,看火候的紧慢与火光的颜色,以此决定烧窑进度。二是赵骥对邻近村庄碗厂都很友爱,以上宅为例,解放前后余源、兴茂、长毛诸厂创办时,技术工均来自大生厂,像长毛厂厂长的儿子,技术还是楼成岳教的,后来他们独立门户,各自办厂,大生厂慷慨地允许楼成岳等人为他们看窑路。这一优良传统还被赵惠洛继承。
  1949年7月,西宅村的胡金元、胡昭福、胡福昌等人在西宅后山办起了民生碗厂。工人多时达50余人,其中技术工30余人,部分也是大生厂的旧人,并请楼成岳兼管进窑。
  1952年,东阳瓷厂成立,从上宅碗厂抽调了部分技术工。同年,民生碗厂宣告停业,也为东阳瓷厂输送了一批技工。楼成岳的儿子楼镇海还担任过东阳瓷厂厂长、书记。
  “1958年公社化后,上宅碗厂就开始停工了,后来大办钢铁,彻底熄火。”胡永良说,其实在熄火前几年,上宅碗厂就因产品缺少创新,守成不易,情势岌岌可危,虽然曾经仿青花瓷进行多元化生产,但未有重大突破。随着江西瓷碗进入东阳市场,上宅碗厂的窑火永远熄灭了……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