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多是日用瓷,无论是器型设计还是装饰都是以摹古为主。陈扬龙走进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之后,才逐渐接触到艺术瓷,并被深深吸引,终其一生都在研究艺术瓷的创作。陈扬龙清楚地认识到不同艺术家处理作品的方式并不一样,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往今来任何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学习和继承传统的高手,无一人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都是站在前人肩上前进并攀登艺术高峰的“弄潮儿”。陈扬龙很谦逊,他认为自己是存前人的积累中走出来的,如果没有学习传统,没有深入实践过那些传统技艺,他就无法解决瓷艺创作中所遇到的技艺难关。陈扬龙在瓷艺创作上下过很大的功夫,花了不少时间,深有感悟。他研究完传统,又不拘于传统,故能推陈出新。他对古代各时期的优秀作品认真研读,仔细琢磨,不仅学习先人们高超的工艺技法和装饰手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那种正确对待传统、大胆突破传统的创新精神。比如作品《翰墨遗香》笔简的器型设计就是根据他早年创作的《春草纹》笔简作品造型放大设计的。前者在传统的直线造型上强调了口与足的刻画,考虑到现在有些画家用的笔都比较大,所以就放大造型,使笔筒更加朴实实用。其形体稳重大方,装饰线条清晰明快,是一件“墨以破用而生韵”的杰作,与“丹青竞胜”的色彩观反其道而行之,巧用“墨分五色”的单一墨色以及他多年来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薄施淡染”技法,使画面层次丰富,宁静祥和,真气弥漫,和气通灵。他笔下的淡墨牡丹,仍不减国色天姿和绝世风韵。画法上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然又有很大区别。“没骨法”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用墨线勾勒的轮廓。相反,陈扬龙在瓷器装饰上不是没有用线,而是用墨线或色线在“素烧坯”上而勾勒装饰形象的轮廓,然后在勾勒的线内填色水。勾勒的线条中含油而具有阻水作用,在勾勒的线条界定的范围内分水,可使液态色料不至于扩散到墨线(色线)外面,根据预设的颜色进行分水,烧成后即可呈现鲜艳的各种色调。经过高温烧制后,墨迹挥发,留下空白的线间隔色块,使得纹饰与釉面浑然一体,成为醴陵釉下五彩特有的“无骨画”。看似好像没有线条,效果类似于“没骨画”,但画法却恰恰相反。陈扬龙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巧妙地运用试验效果,从而创作出釉下彩前所未有的画而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由此为醴陵釉下五彩装饰工艺打开了一扇大门,开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春草纹》笔筒
    陈扬龙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既有其老师吴寿祺的踪迹亦有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吴寿祺的工笔勾线花鸟绘画功力很强,其画风有“铁骨双勾”之称。陈扬龙存传统“单线平填”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薄施淡染”分层法,从而既保留了釉下五彩传统的分水工艺,又体现了细腻丰富的个人艺术语言。
    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对传统有句名言,“花最大的气力打进去,花最大的气力打出来”,其实也就是旨在提倡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任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或风格独特的传统手工艺,都必须为时代服务,去适应和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才能流传下来。同样,釉下五彩瓷的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生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才能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陈扬龙悟透了这一点,他重视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不断在泥料、工艺、器型画面的设计及釉下彩料配方等方而进行研究改进,使其不断完善,力求创作出有时代特点的优秀作品。
    学习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