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以后的艺术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陈扬龙谦虚好学,善于琢磨,勤于思考,态度诚恳,几位老师对他都青睐有加,不仅在技艺方面用心指点,还经常教他做人的道理,帮助他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他对做陶瓷的热情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精神动力。一个人的艺术成长,除了家庭的影响、恩师的引导、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从艺环境。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成为陈扬龙瓷艺成长的摇篮,研究所的特殊环境为陈扬龙的学习、研究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陶瓷研究所没有生产任务,在这里,他可以专心学习、搞研究,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陈扬龙的国画老师杨应修
    陈扬龙家由于开了一个6人的瓷厂,所以被定为工商业,成分不好,在当时很受歧视。这对于幼年的陈扬龙来说。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不仅上学、就业、婚姻深受影响,在他思想深处也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比同龄人懂事更早,学艺比别人也更加刻苦,他深知唯有学好手艺,将来才有出路。因此他将满腔热情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在陶瓷研究所,他不仅学会了陶瓷制作的基本知识,还专门学习了绘画。从临摹到写生,他一生都没有停止创作,他用自己的陶瓷语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并通过自己的陶瓷语言来体现他对生活的认知。相对于当代那些把国画、油画直接搬到瓷器上的陶瓷器上的陶瓷工作者来说。陈扬龙的这种艺术创作精神更值得提倡。
    陶瓷制品涉及的方面很多,如器型设计、图案装饰、手工拉坯、注浆成型、烧制工艺、颜料配方等等,陈扬龙都做过认真研究,懂得每一项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技巧。1958年,年仅17岁的陈扬龙被派到群力瓷厂,得到了大生产锻炼的机会,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20世纪60年代,“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使得生产的任务压到了一切,批量生产成为当时的主要特色。为了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陈扬龙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印代画”和“以喷代画”的工艺革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同时,“龙印底心”的工艺革新给他带来了“革新能手”的称号。但陈扬龙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创新才是艺术的生命力。1960年,他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应修先生学习国画,这为他日后的工笔花卉的创作打下了基础。1963年回到研究所后,陈扬龙开始认真从事艺术创作设计工作,为人民大会堂设计高档日用瓷及艺术瓷。他设计的“5#”缠枝荷纹餐具,被选为人民大会堂的“便宴餐具”。从画面设计到瓷器制作的整个过程,磨练了陈扬龙陶瓷制作的整体把控力。
    1963年,经过一番实践锻炼后又重新回到陶瓷研究所的陈扬龙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检验,已经大大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不但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给自己重新定位,继续深入探索研究釉下彩的工艺,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扬龙在陶瓷研究所一直工作到退休,这期间他从未放弃过创作。从设计到制作,无不精通,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正是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他得到了宝贵的经验。
 
1973年色标试验时陈扬龙设计的四色小碟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是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它的成立不仅仅是为了继承釉下彩的优良传统,承担培养高级釉下彩工作人员的任务,同时还要为生产设计打样,进一步加大釉下彩的普及推广,使釉下彩直接服务于社会。因而,人才培养、艺术研究、瓷器生产三者合一,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生产的教育管理模式,从而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保守的家族式及师徒式传承模式,为培养新的釉下五彩技术人才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当前我们国家一些颇有成就的工艺美术大师很多都受益于这种教育管理模式。陈扬龙从家族式传承的作坊中走出来,进入到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中,正是他成才的关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