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和窑址
2015/3/10 21:01:23
宋代瓷窑遗址。广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藤县城关乡中和圩附近。南起芝麻坪、北至北流河的两条小溪之间的狭长地带,长约2千米,宽约0.5千米。1963年冬调查发现,1964年9月在四马岭西坡发掘一座,1975年秋在瓦模山北坡又发掘一座。窑床依山势而建,呈斜坡式,分前后2级,前级倾斜15度,后级倾斜20度,窑壁用青砖单层平砌,窑床底铺河沙。
中和窑部分产品坯普遍用轮制,亦兼用模印,装烧技术普遍使用匣钵,早期采用一钵一器的仰烧法,晚期采用一钵多器的叠烧法。产品有碗、盏、盘、碟、杯、壶、盒、罐、瓶、钵、灯、枕、腰鼓等,以碗、盏、盘、碟为大宗。胎较轻薄,胎质洁白细腻、有较好的半透明度,釉色以青白色的影青釉为主,有少量米黄、灰褐釉。器物造型多取材于植物的瓜、果、葵瓣、莲瓣之形,也有仅作葵瓣、莲瓣口的。装饰艺术以印花为主,兼用刻花、划花和贴花。题材有动植物、海水、人物,常见的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缠枝卷叶、束莲、萱草、海水游鱼、海水戏婴、飞禽等,以缠枝花卉最流行,主要是菊花、牡丹、芙蓉、莲。以度纹、菱形纹为衬底纹为其独有。是一处以生产外销瓷器为主的民间瓷窑遗址。
中国人早在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随着南海一号沉船的考古挖掘,一股古陶瓷热又蔚然成风。
鲜为人知的是,藤县有一个被考古学家称为宋代景德镇窑“陪都”的古窑址。千年来,它的湮灭是一个谜。
发现古窑
1963年冬,广西文物管理委员和梧州地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在藤县发现了一处烧造青白瓷的古代窑址。为了弄清窑址的分布范围和烧造年代,1964年9月考古学家在一支荷枪实弹的解放军部队随同下,来到藤县北流河边的一个小村落。
在两平方公里范围内满是陶瓷匣钵碎片堆积的村庄里,考古学家复查和试掘了一处烧造青白瓷的古代窑址。在解放军的保卫下,专家们把有研究价值的瓷器装箱运走。1975年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到广西实习,对这处窑址又进行了一次试掘。1981年、198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室主任李炳辉等又两次前来考察发掘,所以,故宫博物院馆藏有中和窑的瓷器。这个小村落的古代窑址就是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广西宋代名窑——藤县中和窑。
技艺卓越的中和窑影青瓷
中和窑出土的瓷器以影青釉为主,白釉次之,胎薄釉匀,细致莹润,被收入《广西博物馆藏古陶瓷精粹》一书。影青瓷是宋元时期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薄胎瓷器,乍看起来几乎就是白色,但它与牙白色和乳白色不同,而是在素白釉中泛出一种青色,故称为影青瓷。它是江西景德镇在北宋时期新创造的一种产品。
考古专家李鸿庆教授在《广西出土的陶瓷器》一文说,藤县中和发现的宋代影青瓷址值得重视,如无出土实物印证,中和窑的影青瓷只与传世品中的景德镇窑影青瓷相比较,是很难加以辨别的。中和窑瓷器可与景德镇窑的影青瓷媲美,有青出于蓝之誉,可以说它是号称中国瓷都的宋代景德镇瓷的“陪都”。过去只知青白瓷是江西景德镇宋代烧造的,也在安徽、福建以及潮州等地宋代瓷窑烧造,但都比不上广西中和窑生产成就的品种美好。而且,中和窑创造出这么多的印花瓷模具,说明了这个瓷窑在烧制影青瓷技艺上实在卓越。
有关中和窑瓷器,当地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传说其精品“九龙杯”现藏于日本。神奇的是其杯或碗盛满水后,杯中九条龙的龙须、里面的鱼虾都会缓缓而动,活灵活现。夏季用中和窑钵盛白斩鸡到香港,两三天也不会变味。
古窑遗址试掘
1964年、1975年,考古工作者对中和窑进行了两次试掘,发现中和窑为斜坡式龙窑,最长51.6米,宽3米,遗址范围长达两公里,宽约半公里。现在山冈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