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可见到20余处隆起如山脊的废品堆积,从山脚伸延到山顶。
  考古采集的藤县中和窑所产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碗、盏、盘、碟、杯、壶、罐、瓶、钵、灯、枕、腰鼓、花模具等,以碗、盏、盘、碟为主。花纹有折枝、缠花卉、缠枝卷叶、海水游鱼、海水戏婴、飞禽等。器形一般较规整,胎质细腻洁白,薄而坚硬,叩之有金属声。釉匀莹润,半透明,白中泛清。
  藤县中和窑在地方志中不见记载,但考古调查、试掘过程中发现了一件对窑址烧造年代的断定有重要意义的实物——“嘉熙二年”款印花模具。同时,采集出土的标本在器形、装饰艺术及烧制技术方面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器型式样都是唐、宋时期流行的典型器物。其装饰花纹风格在陕西耀州窑、河北曲阳定窑的北宋产品中亦为习见。中和窑普遍采用北宋时期流行的漏斗形匣钵和一钵一器的仰烧法。许多器物的造型与陕西铜川耀州窑、河北曲阳定窑宋代晚期或金代的同类器物有相似之处。二号窑还使用了一钵多件的装烧技术——迭烧,这种迭烧方法约出现于南宋,而盛行于元代。且一号窑火膛附近出土的数枚铜钱均为宋钱,以元丰、元祜钱为多,最早的为咸平通宝,最晚的是元祜通宝等。这证明中和窑烧造的年代约始自北宋后期,延至宋元之际,盛于南宋时期。
  中和窑出土的遗物表明,在生产经营方式和烧制技术方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窑址分布面广,窑炉密集,废品堆积丰富,反映了窑址烧制时间延续之长,以及当时窑场的兴旺景象。窑址出土的匣钵、印花模具和瓷器上所印刻的姓名很少雷同,匣钵上刻的数字,正是表明生产定额的记录,表明从事生产的工匠相当多,反映了窑场生产已有较为详细、严格的分工。
  藤县中和窑在原料的淘炼精选,制作精工和窑炉还原气氛的掌握等方面都达到相当娴熟的地步。中和窑在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手法娴熟,取材广泛,构图严谨而多变,线条清晰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风味。
  藤县中和窑的发现扩大了我国青白窑窑址的分布范围,填补了广西的空白。过去,不少陶瓷专家往往把在国外发现的这类青白瓷器归为景德镇的产品。随着广州、潮州等地和其它一些地方青白瓷器窑址的不断发现,这种说法早已不能成立。而藤县中和窑的发现进一步提醒人们在鉴别这类产品的窑口时,须要更为谨慎鉴别了。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研究我国古代外销陶瓷提供了新资料,为研究宋代广西的手工业和社会经济,及对外友好往来有重要的意义。
  湮没之谜
  然而,如此大规模,产品可与同期景德镇瓷器媲美的瓷窑,古代地方志却没有记载,它是何故湮没的?数十年来,一直困绕着古瓷研究学家。
  中和窑湮没之谜,自然首先要从藤县中和窑是如何崛起和发展着手进行研究。
  藤县在秦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时,属南海郡;汉武帝平南越,置九郡时,属苍梧郡;隋置藤州,唐宋属藤州镡津县。藤县地处珠江流域西江上游的广西东部的浔江流域,县城处于主干流浔江与支流北流河的交汇处。北可通过梧州的桂江、桂林的漓江,过灵渠下湘江到达长江水系;东可顺流到粤港澳;西可溯浔江到柳州、南宁;南可通过北流河,走一段陆路下南流河到南海。历史上藤县的水路“舟车辏集,人物繁稠”,曾设有赤水、禤洲、金鸡、双竞、窦家司等众多水路驿站。苏东坡被贬往返海南岛,曾两次经北流河寓于藤县。藤县是古代岭南水路交通的要冲,是宋代以前中原通往南海、交趾国的必经之路。这条水路史称“水上丝绸之路”。藤县是广西接受中原文化,开发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天宝七年(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自海南岛还,经北流河下梧州前曾在藤县讲学。唐贞观七年(633年)广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