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川的古瓷窑系
2015/2/12 22:15:31

    四川地区(包括重庆,以下统称四川地区)历史上瓷业发达,从东晋到明清时期窑火从未间断,尤其以隋唐——两宋时期的瓷业最为鼎盛。据有关研究者统计,目前四川地区已发现古代窑址140多处,分布在四川20余个县、市、自治州及重庆辖区。各个瓷窑生产的产品在釉色、造型、装饰与工艺等方面,既各具特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相似之处。在不能判断具体窑口的情况下,我们习惯用“窑系”的概念来概括某一类产品的窑口归属。关于四川古陶瓷的窑系划分,目前用得最多是所谓“邛窑系”的概念。乃至在四川、重庆的民间古陶瓷收藏界,有人认为金凤窑、磁峰窑、广元窑等也属于“邛窑系”。邛窑系是四川的青瓷窑系,把金凤窑、广元窑和磁峰窑这样的黑瓷和白瓷也划入邛窑系,显然不符合四川古陶瓷发展的实际。
笔者认为,四川地区从东晋到两宋时期的古陶瓷可以按青瓷、黑瓷和白瓷划分为三大窑系:即以邛窑为代表的四川青瓷窑系、邛窑系;以广元窑、涂山窑、金凤窑为代表的四川黑瓷窑系;以磁峰窑为代表的四川白瓷窑系。 
一、以邛窑为代表的四川青瓷窑系——邛窑系
    四川发现的青瓷窑在器物造型、釉色、胎质、装饰以及装烧工艺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和相同的地方。依据四川青瓷窑的这些共性特征,我们将其划分为一个“窑系”,即四川青瓷窑系。四川青瓷窑系,以邛窑为代表,又称为邛窑系陶瓷。 
根据目前的窑址调查与发掘材料,以邛窑为代表的四川青瓷,创烧于东晋,发展于南朝,成熟于隋,兴盛于初唐,至唐末五代长盛不衰,结束于南宋中晚期,共经历了约9个世纪。四川青瓷窑主要分布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西部与南部地区,包括成都、郫县、大邑、崇州、灌县、都江堰、金堂、双流、新津、邛崃、芦山、绵阳、江油、乐山、青神、彭山等县市。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属于邛窑系的窑址,据陈丽琼《重庆、四川古代瓷窑调查表》统计共有25处,主要有成都青羊宫窑、邛崃固驿瓦窑山窑、邛崃十方堂窑、灌县金马窑、玉堂窑、大邑敦义窑、金堂金锁桥窑、江油青莲九岭窑、方水窑、新津玉皇观窑、白云寺窑、双流牧马山窑、郫县横山子窑、乐山苏稽窑、关庙窑、成都琉璃厂窑等。另外,据笔者所知,还有青神县坛罐窑、彭山县武阳窑、青杠嘴窑等也烧造邛窑系青瓷。 
    四川青瓷各个窑场的产品在胎、釉、造型与纹饰等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四川青瓷的胎多呈灰、灰白、灰黑、褐、褐红或砖红色,胎体一般较粗糙,多数器物上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或褐色护胎釉。四川青瓷的釉色有青、青灰、青黄、
酱色、绿色、青绿、米黄、黄色、黑色、乳白等。除乳浊绿釉和乳白釉比较肥厚外,一般釉层都比较薄。四川青瓷的着色剂多为铁和铜。这些釉色又由于浓淡与火焰变化的不同,形成深浅不同的色调30余种。胎、釉的多样性,这是四川青瓷的一个特点。 
    四川青瓷的造型种类繁多,生活用具有罐、壶、碗、盘、杯、碟、钵、盏、省油灯、盆、瓶、唾壶、盒等;陈设与文房用品有枕、砚台、水盂、笔洗、小瓶、水注、香炉等;俑和动物瓷塑有胡人俑头、妇女俑头、骑兽俑、合抱俑、女俑、猴、犬、鸡、鸭、鹅、狮、虎、牛、羊、马、鱼、龟、猫等。 
    四川青瓷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有彩绘、刻划、印花和贴花等。早期以烧制青瓷为主,至隋唐时代广泛流行高温釉下彩绘褐、绿、黑三彩装饰。主要纹饰有联珠纹、套圈纹、花卉纹、草叶纹、圆圈联珠纹,以及釉下褐、绿、黄斑纹等。这种彩绘装饰可以概括为图案画、没骨画、散点画和斑彩画等四种形式。 
    四川青瓷多采用支钉间隔的明火叠烧方法装烧,烧出的碗盘类器物内底一般留下五到七个不等的支钉疤痕。到唐代时期,开始使用匣钵装烧,但是使用并不普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