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笔架山窑址
2016/5/25 15:20:52
潮州,曾经是广东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广东陶瓷生产的重要区域。北宋时期,瓷窑遍布潮州城东西南北四邻,其中城东笔架山窑址瓷窑最为密集,有百窑村之称。笔架山窑在烧造和制瓷工艺方面有许多突破,提高了当地瓷器的烧造质量,生产了大量的独具特色的瓷器,产量巨大,大量的瓷器外销到东南亚等地,随着对潮州笔架山窑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加深了对北宋潮州窑的认识。
一、笔架山窑的兴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潮州城外有大量的优质瓷土。
笔架山所用瓷土的化学成分;氧化硅77.64%,氧化铝16.65%,氧化铁0.75%,氧化钙0.19%,氧化镁0.30%,氧化钾2.99%,氧化钠1.16%,用这种瓷土烧制青白瓷是很理想的,且开采方便,为瓷器的大量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宋代的很多瓷窑正是发现了优质瓷土原料,因此烧造出了质量相当高的瓷器,例如江西景德镇、南丰窑,福建泉州、同安窑等,这些瓷窑烧造出了胎质洁白釉质如玉的青白瓷,瓷胎由以前的灰胎、灰白胎,进步到白胎。
二、笔架山窑在采用龙窑和分室龙窑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烧造技术,推动了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
在笔架山共发掘了十座瓷窑,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结构,即单室龙窑,分室龙窑和阶级窑,均为长条形斜坡式,依山而建。建窑时先在山坡上挖一长条形深沟,窑基和窑身用长方形砖或近似方形砖砌筑,然后两侧填泥加固。单窑龙窑全窑长度一般在30米上下,或稍长一些,分窑龙窑一般也在30米上下。但有些残长65.5米,或残长79.5米,规模之大,在我国古代的瓷窑结构上是极为罕见的。窑室拱顶呈弧形,分火门、火膛、窑床、窑门、后壁,烟道等部分。室门设在窑室侧面,系装坯和出窑时使用,烧窑时则用砖临时封闭。龙窑底部均铺一层很厚的细砂,用作装窑时放装烧瓷器的匣钵,稳住钵柱,并增加窑内辐射热能,促进传热效果。笔架山窑的烧造技术有自身特点,从以上笔架山窑的窑炉结构特点可以看出,当时从业者已经逐渐掌握了那时先进的烧造技术,并且根据笔架山的地形特点,加以改进,窑炉结构由单室龙窑到分室龙窑,再到阶级窑,烧造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笔架山的4号窑即为阶级窑,由分室龙窑发展而来,该窑从火膛进入窑床,窑床内分四个窑室,每个窑室前端均设有火厢(燃烧室),其上有投柴孔。现代阶级窑是依山势的斜坡度一座座窑室砌成,由下而上串联在一起的,窑室原则上头尾间小,中间大,这对合理利用热能,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作用。笔架山的阶级窑,与此相类似,窑的中间宽度比尾间稍宽。此窑出土的器物以青白釉为主,白中泛青,釉色晶莹。这是此窑对还原焰控制比较稳定,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这种阶级室与现代阶级窑外形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利用热能的原理基本一致。
笔架山阶级窑的发掘资料表明,此窑的后段窑底之下,还有早期窑底,后段窑壁之外亦有早期窑壁,说明原来该窑后半段坡度小,抽力小,产品质量低,对后段窑室进行的适当的提高和缩小,既加大抽力,又容易控制还原气氛,这无疑是很大意义的改进。
北宋景德镇窑燃料为松柴,使用龙窑,有意识的控制铁的含量,因此,能烧出精美的青白瓷。笔架山窑通过发展窑炉技术,同样烧造出精美的青白瓷,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三、笔架山窑学习当时全国各地窑场的先进技术。
创烧了一系列质量优良造型优美的产品。笔架山窑的器物造型与装饰技法种类较多。就碗、盘来说,形制各异。碗的口部就可分为撇口、敛口、敞口三种,足部有高、矮、直、撇之分。碗壁有弧圆、直斜,曲折的不同,构成各式各样的碗式。一般来说大型碗多为撇口,口为花瓣形。中小型碗多为敛口与敞口。敛口者器壁有弧圆与斜直两种,敞口器壁直斜。碗足的高度与碗的大小一般成正比,碗足大者足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