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数百古瓷窑:瓷器经海丝大量出口
2014/9/6 21:17:06

 
广州西村窑青白釉刻花盘(北宋) 

佛山澜石褐彩人物梅瓶(宋) 
笔架山窑青白釉鲤鱼形壶(宋) 
  广东是产瓷大省,但今天似乎并不以瓷名世,这或许多少与人们习惯于将“陶瓷”与日用的盘碗罐盘之类器物联系起来,忽略了建材瓷、特种瓷等用量更大、用途更广的陶瓷品种有关。 
  历史上的广东陶瓷,得海上丝绸之路之便,长期是外贸出口的大宗商品,行销世界。据估计,明清时期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总数量约1.5亿件,广东陶瓷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广东的陶瓷生产窑口由北至南,由西至东,遍布全省。目前已发现的广东窑址分布在数十个县市范围内,数量达数百处之多,其中不乏具有标志意义的著名窑址,如广州西村窑。  
  战国:广东陶瓷业第一次大飞跃
  广东地区陶瓷考古始于1952年。在1956年至1962年的文物大普查中,发现了大量的古窑址,其中有不少是唐、宋时期的陶瓷窑址。首先发现了广州西村窑,随后是潮汕地区的唐宋窑群、佛山专区的多处唐宋古窑址。1958年发掘潮安北郊北堤头、窑上埠两座唐代馒头古窑,出土数量众多的窑具和瓷器。1961年发掘新会唐宋时期的官冲窑,清理馒头残窑一座,出土刻有北宋“政和二年”(1112)铭文的瓷片。1973年调查封开县都苗宋代窑址。1976年清理惠州北宋长条斜坡阶级窑址。同年,调查了广东石湾大帽岗、奇石村的馒头窑及龙窑窑炉。   
  曾广亿、宋良壁在《中国陶瓷·广东陶瓷》中指出,战国时代,广东随着窑灶的革新(出现了龙窑),工具的改革(出现了铁斧和青铜刻刀),陶器造型种类繁多,纹饰更是丰富多样,而且出现了多种精美的陶塑模型,处于第一次陶瓷飞跃发展的阶段。如增城西瓜岭和始兴白石坪战国窑址出土的陶器就很有代表性,“增城西瓜岭战国窑址是一项重要发现。该窑平面为长方形……残长9.8米,残高1.54米,窑室宽1.4米,窑壁系用耐火土板筑分层夯打而成,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龙窑之一。这种平焰式龙窑,比上述西周升焰式圆穴窑又进了一步,这是广东窑炉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从发掘材料来看,这座窑原来是建于斜坡地面的,说明当时窑炉已开始出现于地面,是广东陶瓷大发展的前奏。值得注意的是,从出土物来看,该窑在烧陶技术上的最大变化,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广东战国以前烧陶一般均系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对于战国以后广东陶器的工艺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晋、南朝和隋、唐、五代,广东的制陶工艺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各地的陶窑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已转向主要烧制釉色晶莹的青釉陶器。
  唐代流行馒头窑
  曾广亿、宋良壁指出,唐代广东主要流行馒头窑,这种窑型是受北方馒头窑的影响发展而来的。已发掘的潮州北堤头唐代馒头窑即为此类。由窑门进入为火膛,接着是窑室,后壁垂直,横剖面作半圆形,下端有三个长方形的烟门,其后是三个长方形的烟道。该窑的特点是窑门、火膛后壁与窑后壁均采用灰色耐火砖砌成,其余部分采用耐火土夯筑。另一种半椭圆形馒头窑,结构也大致相同,但整座窑均系用耐火土夯筑而成,极为坚硬。这类窑炉在广东梅县水东、增城朱村、南海奇石、新会官冲和三水、郁南等地,也有发现。“这类半倒焰的馒头窑,按理最高窑温可烧至l300℃,在还原气氛中可以烧成标准的瓷器。但从各地烧成的青釉器来看,火候一般约在900至l000℃左右,严格地说还是属于釉陶,可见当时在掌握馒头窑的烧窑技术方面,尚未达到熟练的地步”。
 
 
北宋潮州窑青白釉瓜棱形执壶
 
  昔日西村窑 今成体育场
  广东不少窑址的崛起与海外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北宋是广东瓷业大规模盛烧时期,也是广东历史上第三次处于陶瓷飞跃发展的阶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