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辽田尖原始瓷窑址考古发掘简报
2016/5/6 11:16:58

 
      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南部与永春介福乡交界的辽田尖山山坡处,三班镇靠近晋江流域,交通方便,附近分布着大量瓷土矿,历史上是德化著名窑场之一。该遗址海拔674米,周围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交错。
 
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位置示意图
      2007年初,德化陶瓷博物馆接到三班镇村民报告,得知附近山上发现大量古代陶瓷标本。该年10月,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和泉州市考古队前往辽田尖山现场调查,采集了许多印纹硬陶、原始青瓷标本,并发现一些红烧土块。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选取10件标本,委托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承焕生教授进行“PIXE”(质子激发X荧光能谱)检测,发现标本中铁、氧化钙成分与原始青瓷中的含量比较相符。2007年11月,福建省考古所郑辉、陈兆善两位研究员对辽田尖山作进一步调查,确认一处窑炉遗迹。鉴于原始瓷窑址在闽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初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主动性考古发掘,经国家文物局审批,2014年初,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泉州市博物馆组成辽田尖山窑址考古队,在德化县文体局、永春县文体局、德化陶瓷博物馆、永春县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对其进行考古发掘。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一、发掘概况
      此次发掘时间从2014年10月下旬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发掘面积51平方米,共发现四座窑炉遗迹,按照发现顺序分别命名为Y1、Y2、Y3、Y4,受时间和经费的限制,仅对Y1进行了完全发掘,其它三座仅进行部分揭露。在考古发掘期间,考古队还对辽田尖山周边山坡进行了田野调查,在其西侧156米及其东南侧150米范围内的山坡上发现有较多原始瓷标本。
      二、地层堆积 
      整个发掘区域地层可分为五层,分别为:
      第①层:耕土层。分布于整个发掘的遗址区域内,厚0.4~1.34米。灰色土,质松软,包含有腐烂的植物根茎、红烧土块及颗粒、较多的陶瓷残片等。
      第②层:灰红土层。仅分布于Y1上部及Y4右侧,厚0~0.4米。土色为灰色中略显发红,土质粘性较大,土质坚硬且紧密,内包含物有大颗砂粒、红烧土块、陶瓷残片等。
      第③层:碳粒层。仅向北分布至Y1尾部基岩位置,厚0~0.2米。土色主要为黑色,土质疏松,包含物以碳料为主,其中渗杂着少量土和红烧土颗粒。
      第④层:红灰土层。分布于整个发掘的遗址区域内,厚0.04~1.25米。土色为红中略带灰色,土质粘性较大,土质较软且紧密,内包含物较少,仅少量红烧土颗粒及陶瓷标本。
      第⑤层:黄土层。仅位于Y4右侧至Y2火膛旁边碳层堆积边缘,厚0~0.14米。土色为黄色,土质较纯且松软,内包含少量红色风化岩颗粒。根据窑炉及地层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可知Y1早于Y2,Y2早于Y3,Y2早于Y4,Y3与Y4早晚关系暂无法确定。
      三、窑炉遗迹 
      本次发掘所发现的四条窑炉均为斜坡式龙窑。
 
      Y1位于发掘区的北侧,其南侧窑壁部分被Y2打破。从Y1的残存现状看,窑头朝向东南,方向125。斜长3.92、水平长3.58米,窑头与窑尾高差1.46米。Y1可分为火膛和窑室两部。其中,火膛较宽,由于被破坏较严重,仅存少量底部烧结面,无法分辨其形状;窑室较窄,保存相对较好,平面呈长方形。
      (一)火膛
      顶部已全部坍塌,窑底仅存两块红色烧结面,一块呈圆形,位于左窑壁下方,面积约0.04平方米;另一 块呈不规则形,靠右侧窑壁底部顺延而下,面积约0.36平方米。窑底烧结面厚约0.06米。仅窑室头部与火膛交接处尚存两段窑壁,其中左侧窑壁残长0.34、残高0.14、厚约0.05米;右侧窑壁残长0.3、残高0.17、厚 约0.05米。
      (二)窑室
      窑室平面呈近似长方形,从前部向尾部逐渐收窄,前部内宽1.24、中部内宽1.16、尾部内宽1.11米。窑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