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泉港槐山古窑址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2015/2/14 0:31:10

    槐山古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槐山村北银厝尾和山仔头,暴露古窑址5处,各窑址相距在数十米至二百多米之间。1976年调查,分别定名为银厝尾一窑、二窑,山仔头一窑、二窑及三窑(主要为前二窑)。1980年,晋江地区文管会、泉州市文管会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调查组对银厝尾一窑址进行了局部试掘,共采集标本近百件器物,有罐、壶、钵、洗、器盖及窑具等,其中以四系罐最多。据专家对出土物的鉴定,系为唐至五代时期的窑址。据传,这一带至唐时盛达99窑之多。而今尚存的5处窑址多被开荒为田,破坏严重,后经多次抢救性采集、发掘。1981年,惠安县人民政府确认槐山古瓷窑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泉港从惠安拆县建区第二年(2001年),槐山古窑址被泉港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一、槐山古窑址的调查、发掘与现状
  1.银厝尾一窑  位于槐山树北400米处的银厝尾坡地上,范围约42×11米,堆积层厚达1.5~3.5米。采集标本以罐为主,次为钵、器盖、壶、垫托等。
  罐分三式:  I式圆口、直颈、广肩、深腹、平底。肩部不匀称地附上手捏成的桥式耳四个。施半釉,釉色青中泛绿,有垂釉,腹下露胎,火候较高,胎灰白,中呈黑灰色,四壁厚薄不均,制作粗糙。高24.5厘米、颈高2.5厘米、口径11.5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胎以轮制和模作兼用,制法较为原始。
  Ⅱ式直口外卷唇,广肩四系,深腹平底。施青黄釉,胎呈灰色、浅灰色、浅黄色。质坚,器物厚重。
  Ⅲ式侈口、短颈、广肩、鼓腹、平底。无施釉,胎呈灰白。
  钵(残)敛口、浅腹、平底。未施釉,胎浅灰色,质松,腹上部划细弦纹一周。口径16厘米、残高6厘米。
  器盖(残)盖身呈伞状形,环形钮盖,面施黄褐色釉,器内露胎,呈浅灰色。
  壶(残)盘口直颈,浅红色胎,质粗,口径12厘米。
  垫托(残)呈圆锥状,有高矮瘦胖之别。斜壁、空心,近底部有镂空,分穿孔和闭孔两种。胎呈浅灰色,质坚,系夹砂粗泥陶。外表阴刻款识一字或两字,如“五”“郑”“开”“易”“吉”“西”等字样,可能是窑工的姓氏或记号。口径6.5~9.5厘米,底径8~13厘米,高16~24厘米。
  2.银厝尾二窑  位于银厝尾一窑东北250米处的山坡上,已被开荒破坏。在16×11米范围内的地面上散布部分瓷片、垫托。堆积层高达2.3米。采集标本十多件,类型有罐、钵、壶、垫托。
  罐(残)直口、外折沿、四耳溜肩、深腹、平底。器外施青黄色釉,器内及腹下部露胎,呈浅灰色、褐色、浅红色,质坚。有的残器内外粗糙,器型厚重。口径9.5厘米。
  钵(残)敛口、外卷沿、深腹、平底。未施釉,胎浅灰,质松。口径28厘米。
  壶(残)盘口、直颈、深腹、平底。施青黄绿釉。胎灰白及浅灰色,质坚,器形粗糙、厚重。
  垫托(残)有二式:I式形状短广,宽唇斜壁空心,粗泥夹砂质,胎浅灰,口径15厘米、高5厘米;Ⅱ式器形较高,直壁空心,粗泥夹砂质,胎灰褐,口径16厘米、高6.5厘米。
  3.山仔头一窑  山仔头一窑位于上庄东面100米处的山仔头南坡,已被开荒破坏。在约50×70米范围内有暴露于地表的瓷片及窑具,部分窑床裸露。堆积层厚0.2~1.5米。采集标本十多件,以罐为主,其次是壶、窑具等。1984年福建省考古队在此发掘窑基。窑床依坡而建,属斜坡式龙窑,南高北低。残长23.5米,宽2.2米。窑头部分保存较好,窑尾残,顶塌。出土文物数十件,以青釉四系罐为主,次为壶、碟、盆等。此外还伴有白、青瓷蓖纹的碗、盏等。
  罐分二式:  I式(残)直口、外折沿、斜肩、四耳、深腹、平底。器外施青黄色釉,胎质松,呈浅灰色、浅红色。器心微隆起,器内留有制件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