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弘的古外销瓷窑址——屈斗宫窑
2015/1/24 15:49:32

在距德化县城约1公里的东部城郊,浔中镇宝美村的破寨山西南坡上,有一条象卧伏在山上的巨龙,雄伟壮观的古瓷窑址。这就是1961年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斗宫窑。这座1976年由省、地、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组成“福建省德化屈斗宫古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队”发掘的宋元时代古瓷窑址。范围较大,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150米,窑基全长(坡长)57.1米,宽1.4至2.95米;共有17间窑室,出土了
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的生活用具标本,特别是大量的外销瓷器的出土,对研究德化窑宋元时代的烧造规模、烧制工艺、窑炉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外人民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有着重要的意义,並且为填补过去德化元窑的空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屈斗宫窑窑头火腔和窑床基本保存完好,从窑基现存构造看,窑体宽大,火膛狭小,呈半圆形,火膛与窑床交界处,保留有五个通火孔。窑室一般呈长方形。窑室两边都留有火路沟。室与室之间保留着隔墙(或称挡火墙)、隔墙底部设通火孔。由残存隔墙观察,隔墙系由窑室底部砌叠至窑顶部。隔墙的设置,其作用由原来火力流通时的平焰而改成倒焰,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变化,通火孔的设置,也有利于火焰的流向,这与火路的设置作用是相同的。窑室底部斜平,有分间(或室),但不分级,上铺石英细砂,然后在上面放置匣钵垫成或托座。这座窑床共残存14个窑门,其中11个开在东边,只有3个开在西边。窑门大多数开在一边,可能与作场出入通道有关,便于装窑和出窑,同时利于保持窑温,节省燃料,这是窑炉结构和烧造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窑身两壁外附有护墙,俗称“窑乳”,一般建在两个窑门的中间,起着保护窑壁的作用。窑顶全部坍塌,但从窑室内出土的楔形砖看,估计原来窑顶可能是拱形。从这座窑床出土的现状和结构看,窑身宽大、火膛狭小、窑室斜平,不分阶级,有隔墙通火孔和火路沟,门开单边,它是我国古代南方(也是德化地区)窑炉结构和类型的一项新发展、新收获,它既不同于龙窑,也不同于阶级窑,而是属于由龙窑发展到阶级窑的一种独特的窑炉类型——“鸡笼窑”。
过去有关记载,对德化窑炉发展只提龙窑和阶级窑,並认为自明代以来,德化的阶级窑最为有名,肯定它是串窑的始祖,但从龙窑发展到阶级窑中间如何发展没有解决,屈斗宫宋元时代鸡笼窑类型窑炉的发现,填补了德化窑发展中的空白,说明了德化窑早期的窑炉是龙窑,而后发展为鸡笼窑,再发展为阶级窑,这是代表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三种类型,所以屈斗宫窑的发现,对于研究宋元以来德化窑炉的结构、类型发展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屈斗宫窑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印制铜锣盘、小盘、直道纹洗、莲瓣纹碗、缠枝花纹洗和军持的印模,制坯(修坯)用的转盘,有敲开匣钵的铁窑刀,有作为承托各类匣钵的匣钵垫,有装烧各种器物的匣钵(其中有平底钵、凸底钵、圈底钵)和匣钵盖,有复烧芒口碗的支圈,有莲瓣碗和洗形器对口烧的托座,有放置支圈用的垫底饼,还有垫圈。在出土的6790多件日用瓷中,就造型来说,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10余种,而每种又各有不同形状的变化,多样别致。瓷器的釉色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近乎影青系统的白釉,有的洁净莹润,光泽强,纹饰从釉色反映出来,显得非常美丽。第二种是白釉,有的洁白无疵,滋润莹净。此外,或灰或黄,或深或浅等不同色调,都是在焙烧过程中未烧成熟和生烧所造成的败色。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纹饰有弦纹、卷草纹、篮纹、云纹、直道纹、篾纹、钱纹、凤纹、莲瓣纹和人物,还有莲花、梅花、葵花、菊花、牡丹等各种花卉,丰富多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