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区古窑址概况
2014/7/9 18:01:38

      泉州港在唐代已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之一,宋元时期发展为驰名世界的贸易大港。从泉州输出的货物中,陶瓷制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至今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以及环印度洋地区乃至欧洲,发现大量中国陶瓷的遗存物,其中不少是产于泉州地区的古瓷窑。
   泉州地区制造陶瓷的历史十分悠久。很久以前,居住在晋江流域的古越族人就懂得烧制陶器。考古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都可以见到印纹陶片,一些地方还伴有青绿釉陶,这是泉州陶瓷生产的起源。
   迄今为止在泉州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窑址,是位于晋江市磁灶镇下官路村西双溪口处的溪口山西坡,始于南朝晚期延续至初唐的窑址。该窑废弃1300多年,地表已垦为农田。从周边遗留的瓷片和窑具及尚存1米左右的堆积层可以看出当年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产品以罐、缽、盆为主,碗、盏次之,还有盘、瓮、盘口壶等,器物胎质坚硬,施青釉,大多粗糙而笨重。唐朝至五代是泉州陶瓷业初步发展时期。现已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古窑址有18处,其中以沿海的晋江、惠安居多。产品主要有四系或双系罐、缽、碗、盘口壶等,胎质坚细且较薄,呈灰白色,釉色有青、黄、褐、黑。与磁灶溪口山古窑址出土的陶瓷残片相比,质量明显提高。
   宋元时期,泉州的陶瓷业生产,无论在规模或质量上,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至今在泉州地区发现的宋元古瓷窑已有133处,主要分布在德化、南安、安溪、永春、晋江等地,其中又以德化的宋元古瓷窑最为引人注目。

 

位于德化三班镇的“月记窑”被誉为“龙窑的活化石”
 
    德化于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正式置县,属泉州管辖。宋元时期,德化生产的青白瓷就以其质美量多而闻名海内外。现已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古窑址有42处,半数以上集中在城关周围的浔中、盖德、三班等地,其中以盖德的碗坪仑窑址和浔中的屈斗宫窑址保存较好。
    碗坪崙窑址坐落在城关以西约5公里的一处山丘上,周边约1500平方米的范围之内,堆积着厚约2米的匣缽和瓷器的遗存物。经发掘发现两座龙窑残基和数以千计的标本。据专家研究认定,碗坪崙窑址系北宋晚期至元朝初年的古窑遗址。
    龙窑,或称土龙窑,俗称蛇目窑。这类窑依山坡而建,头下尾上,头为燃烧室,也称火膛,尾置烟囱,利用地势坡度增强窑室烧成时的空气抽力。窑室为阶级式,每级称为一目,于两边设投柴烧火孔,数级立一窑门以供装运瓷器之便。龙窑目数无定式,可增可减,长者二三十,短者十几目而已。以松木、松枝或杂草、山芒为燃料。碗坪崙发现的两龙窑,仅存窑基遗迹。一座残长3.7米,最宽处1.4米,高约1.5米。有半圆形火膛,约0. 8米×0.45米,膛前有半圆形灰池,膛后窑床高出0.43米,呈10度斜坡。窑底铺沙,窑后设挡火墙,墙下有火道,分前后两排,相距0.2米,每排通火孔9个,窑墙用耐火砖,窑顶用扇形砖拱砌而成。另一座仅存窑身中间一段,残长12米,宽2.6~2.8米,亦呈10度斜坡状,用砖砌成的窑墙上可以看到残存的玻璃质烧结面。有窑门5个,宽0.4~0.55米。两窑皆是托座叠烧式的瓷窑。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浔中镇宝美村破寨山西南坡。1976年4月由省、市县和厦门大学历史系等单位联合组成“福建省德化屈斗宫古瓷窑址考古发掘工作队”,历时三个月完成发掘工作,发现古窑床一座,出土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0多件完残瓷器。

 
    屈斗宫的窑炉,是属于由龙窑向明清时期常见的阶级窑过渡的一种中间窑型——分室龙窑,俗称鸡笼窑。该窑依山坡建造,窑头朝南,北高南低,余坡成12度~22度。窑基遗迹全长57.1米,宽1.4~2.95米,高差14.4米。火膛呈半圆形,约1.65×0.5米,膛前有一长方形灰池,膛后与窑体相联处有5个通火也,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