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翠:第二届复旦大学陶瓷考古论坛暨龙泉窑学术研讨会纪要
2024/10/13 13:07:26
9月21至22日,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以下简称文博系)、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撷翠:第二届复旦大学陶瓷考古论坛暨龙泉窑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二十余所文博机构、高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龙泉窑考古新发现”“龙泉窑与历代宫廷的互动”“龙泉窑的工艺交流与影响”“龙泉窑对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等四个主题,呈现了25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一、龙泉窑考古新发现
第一主题共有六位学者公布了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最为重要的几处龙泉窑考古新发现。除龙泉大窑亭后窑址等核心窑区的关键材料外,周边区域如金衢盆地、福建地区、江西抚河流域龙泉窑系青瓷的最新调查结果,有效勾连起了龙泉窑产品及技术在浙、闽、赣三省的流转脉络,尤其是仿龙泉青瓷的生产,在近年的田野、研究工作之中,也为精细化钩沉龙泉窑窑业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另温州朔门古港遗址、青龙镇遗址等节点性港口遗址的出土材料与研究,更在瓷器由生产至消费的链条之中,还原了相关的贸易情境与社会生活。
大窑亭后窑址是近年龙泉窑核心区域考古工作中的焦点。谢西营介绍了该窑址2022年及2024年的两次考古发掘材料,揭露有房址、排水沟、龙窑等丰富遗迹,出土大量瓷片和匣钵、垫饼等窑具标本,时代由北宋晚期延续至明代,首次出土了“内府”款标本。一些瓷器及垫饼内见文字款,与彼时海洋丝绸之路存在密切关联。
龙泉窑之产品与技术在历史时期更曾长久地辐射周边地区。以金衢盆地所见龙泉窑系青瓷为例,郑建明表示,此地区北宋晚期产品质量最高、规模最大,南宋、元、明质量下行。窑业技术主要来自龙泉金村地区,然传播路线可分东西两路,时代集中在北宋与元代。金衢盆地窑业面貌与福建、温州地区相似,与龙泉核心区差异大,对探索龙泉窑窑业格局的成因、产品流布与消费等内容有重要意义。陈志涛、郝雪琳则分别关注到了福建地区的明代青瓷窑址与江西抚河流域的仿龙泉青瓷窑址,前者按闽北、闽东、闽南、闽西四个区域,系统梳理福建明代青瓷窑址考古发现,与浙江窑场开展横向比对的同时,更溯及宋元,认为福建地区明清时期生产青瓷的窑址迅速减少,且集中于闽南地区的趋势,与明代海禁政策、东南地区走私贸易及区位优势等因素有关。后者基于2023年复旦大学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抚州地区近20处仿龙泉青瓷窑址展开的调查结果,这批仿龙泉青瓷器形单调,制作粗劣,不重装饰,装烧方式为多件明火裸烧,对龙泉窑的仿烧仅停留在表层模仿,另提及江西信江流域的仿龙泉青瓷面貌更为单一,原因在于地理位置、市场导向、政治事件等多重因素。
自2023年始,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对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瓷器展开整理,王孟珂汇报了该遗址出土超 55000 件(片)龙泉窑标本,年代跨度从北宋早期到明晚期。标本的出土情况表明温州港作为消费端,与龙泉窑生产兴衰保持一致,实证温州港为龙泉瓷外销起点和“海丝”重要港口。新发现个别产品为解决龙泉窑北宋间“制样需索”、双面刻划纹饰年代序列、龙泉窑订烧行为等提供了关键物证。王建文则对上海唐宋时期贸易港——青龙镇遗址出土瓷器进行分期展示,认为青龙镇在晚唐至北宋中期主要为国内贸易,南宋为繁盛阶段,沟通南北兼具国际贸易港功能,元早期以后,贸易接近尾声,港口功能转移到上海镇与太仓一带。
二、龙泉窑与历代宫廷的互动
第二主题由四位学者聚焦海内外所见龙泉官器与相关史料,从不同视角探析了龙泉窑与宫廷互动的时段、方式与对外影响等问题,涉及诸多新见的实物与文献材料。
森达也报告的“琉球王国的朝贡贸易与明代龙泉青瓷&r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