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芝田窑的若干考究
2021/3/21 15:47:52

前言
去年中旬,猛虎艺术群友们对一件约辽/北宋时期的黄釉贴塑瓜棱梨形执壶的产地归属展开争论。业内这类基本特征酷似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黄釉鹦鹉形壶、绿釉划花净瓶、黄褐釉划花盖罐等器物的断源问题,一直也是近年文物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辽窑说、定窑说、河南窑场说等,各执一片半瓦的证据,众说纷纭。但因同期同类生产多有类似,极易混肴,至今尚难定论。
 
万斌老师认为:“此件器物是一道釉产品,瓷化程度较高,不太可能是辽代缸瓦窑、龙泉务窑或上京窑等类型;虽然有部分学者提出定窑也有类似产品,但至今定州瓷胎或陶胎色釉产品中,严肃窑址考古所获的明确对应的遗物证据尚欠缺;综合目前体制、民间信息分析,较接近的历史产品类型,多集中在古巩县、密县、段店、禹县等地区,应该先于这些地区展开对应排查和类型学比较。特别是近年来颇引人注目的巩义芝田镇的产品。”
万斌老师同时指出:“目前学术界对宋三彩类器物,习惯上沿袭‘低温色釉、三彩’的称谓,欠缺严谨、不科学。实际上有部分是使用化妆土工艺的陶胎瓦胎类低温胎,而少部分已经接近高温一道釉瓷胎器,其他则多是介乎陶与瓷之间的中温产品,与我们习惯上泛指为‘宋瓷’的大部分宋代陶瓷的瓷化度相差无几,而且多是实用器物,而非冥器陶类,应为中温色釉产品,而并非汉黄绿釉、北朝色釉陶、唐三彩等为代表的低温色釉陶品种。”
巩义芝田窑,是约在五代至金代,烧造中低温色釉“宋三彩”类陶瓷为主的河南重要窑口,延续、传承了巩县窑唐三彩的辉煌,是陶瓷史上从低温色釉陶到高温色釉瓷演变发展的重要一环。鉴于芝田窑的已知文献、官方考古信息和实物素材甚少,存世标准器及其类型学的完整体系尚未构建,万老师便委派我牵头搜集资料,调研考证。我们发现业内对芝田窑尚认知不深,许多胎质、釉质和工艺好的中温色釉类器物,都被笼统归入芝田窑。譬如昔日一些原定为密县窑、定窑或者辽窑的器物,一窝蜂又全改称为芝田窑了,尚值推敲,有待进一步考古发现佐证。
至秋,在群友李昊兄热心介绍下,我和大方等专程采访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刘福良所长,以了解更多信息。在刘所长的耐心解说、帮助下,我们了解了芝田窑考古的历史情况和现状,并理解了研究进展不畅的客观困难和原因。
及后刘所长又介绍我们走访了巩义芝田古瓷收藏爱好者、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永强先生。王先生慷慨的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收藏成果。同时我们还调查了河南一些相关藏友和业余研究者的既获信息,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实物佐证。
本文对业界仅存的零碎文献和信息进行甄别、分析和归纳,并在巩义文管所考古报告、孙宪周先生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芝田窑的历史情况、产品种类、工艺技法等勉力勾勒轮廓、客观概述,希望尽可能还原芝田窑的历史面貌,供今人参考评鉴。
一、芝田窑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芝田窑遗址位于巩义市西南约11公里的芝田村附近。距离大、小黄冶窑16公里;距白河窑、铁匠炉窑、北官庄窑12公里以内;距北宋8个帝陵均在8公里以内。(遗址紧邻坞罗河,由芝田村沿郑洛公路南沟两侧向西,一直到罗水谷地。南沟走向由西北向东南,长约2公里,一直延伸到芝田村西门外……可见烧造宋三彩器的作坊遗址,遍布东自芝田村,西至罗水岸边的南沟一带。)[1]
 
巩义市古瓷窑遗址分布图
宋朝建立之初,就将皇家陵寝选在了芝田村附近。为管理陵寝,割巩县、偃师各一部分设立永安镇,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又升格为永安县,县治就设在芝田村附近。金人占领巩县后,改永安县为芝田县,元建国后撤销了芝田县,管辖权划割回巩县、偃师各县。
二、芝田窑窑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