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巷瓷窑遗址发掘进展及成果
2021/3/12 13:54:59

 
      2020年10月24日,在汝州市文物局三楼会议室召开了“文物保护工作座谈会”。市文物局领导:李宗武、杨建辉、刘朋展、李亚斌;市有关局领导:丁忠诚、胡海伟、尚自昌;市文化界民间人士:郭鸿志、杨占营、刘占江、杨光照、杨小柽、姚国旗、郭广杰、丁关海,以及文物局相关人员共28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文物局局长李宗武,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汝州市重点项目施工现场文物考古发掘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意见。会后,与会人员集体参观了张公巷瓷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李宗武局长对张公巷瓷窑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发掘进展,以及现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讲解。
      现根据李宗武局长现场讲解记录,以及在现场采集到的一些图片信息整理如下,旨在让大家对张公巷瓷窑遗址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相信对进一步揭开张公巷瓷窑遗址神秘面纱会起到一定作用。
 
    张公巷,其名由来已久。因明代万历丁丑科进士、汝州籍名吏张维新常过往于此巷而得名,而今张公巷瓷窑遗址所处位置正好就在张公巷街一带。即今河南省汝州市老城区东南部、中大街北侧的张公巷东西两侧,故名曰“张公巷窑址”。
    该遗址是2000年春,汝州市区张公巷附近的居民高中强家翻修房子时被发现的,当时在挖地基的现场发现有几十片典型的如盘式、桶式、漏斗式等窑具。汝州市文化局有关领导立即向河南省文物局领导汇报。
 
      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配合城区民房改建工程进行考古发掘,经初步探查,窑址中心区域面积约3600平方米。在发掘中分别揭露10×2·5米探沟一条,8×5米探方一个,总面积65平方米。清理出房基5座、灰坑28个、灰沟2条,以及大口陶缸等遗迹,发现一些类似汝窑瓷器的残片及窑具和素烧坯残片,遂引起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高度重视。2001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们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对比和科学测试,初步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察发掘地,怀疑张公巷遗址即是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北宋官窑遗址。
 
      2003年汝州市文化局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导下,组织人员对张公巷原探方周围2500平方米的范围实施高密度钻探,并于2003年年底完成了张公巷7户居民的拆迁工作。
 
      2004年2至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探方两个,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水井4眼、灰坑79个和过滤池1个,出土了一大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取得张公巷窑址考古的重大成果。尤其是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土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有专家认为,张公巷窑烧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在北宋末至元代初年。张公巷窑烧制的产品独特,制作讲究,古朴雅致,质量上乘,显然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它的性质应属官窑。
      2004年5月,召开了汝州张公巷窑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大约有40多位中外陶瓷专家参加。绝大部分专家认为,从出土瓷器的精美程度看,与存世北宋官窑藏品对比后,初步认定此窑址疑似为北宋皇帝宋徽宗命工匠专门供御用而烧制的瓷窑址,即该窑址就是寻觅已久的北宋官窑。
      2004年,张公巷瓷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汝州张公巷瓷窑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8至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张公巷窑址进行第四次考古发掘。2015年12月,张公巷窑址获得国家文物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