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清凉寺汝窑的考古发现
2019/8/2 15:57:04

 
    清凉寺瓷窑遗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西20公里的大营镇清凉寺村及韩庄村,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是一处文化遗存保存较好、文化面貌最为丰富的窑址。从宋初到明代有500多年的烧造历史,这里又是北宋五大名窑之首汝窑所在地,对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清凉寺窑与汝窑
      陶瓷界对汝窑汝瓷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汝州一带北宋至金代的青釉瓷统称为汝瓷;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只有天青釉才是汝瓷。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试掘,发现10余件天青釉御用汝瓷,因其和传世汝瓷一样,所以认为汝窑就在清凉寺。但这次发掘并没有发现烧造这些瓷器的窑炉和作坊,直到1999年至2002年在清凉寺村中发现烧造汝瓷的窑炉、作坊等遗迹,才确定了汝瓷中心烧造区。为了将汝窑汝瓷与其他青瓷有所区别,遵循考古惯例,结合文献记载,我们将宝丰清凉寺窑址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烧制御用天青釉汝瓷的清凉寺汝窑,另一部分是汝窑烧造区以外烧制青瓷、白瓷、钧瓷、黑瓷、白地黑花、白釉珍珠地和三彩等窑为清凉寺窑。清凉寺瓷窑址包含汝窑。








         
      (一)区域划分、民窑区考古、汝窑考古
      依据地形、地貌将清凉寺窑址划分为4个区,一、二、三区为民窑烧造区,四区为汝瓷中心烧造区(即汝窑)。汝窑位于清凉寺村中、北部,面积约4800平方米。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试掘,发现10余件天青釉御用汝瓷,初步认为,汝窑在宝丰清凉寺。1998年年底,找到了汝窑烧造区。1999年至2002年,在汝窑中心区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清理揭露烧制御用汝瓷的窑炉19座,以及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多处重要遗迹,出土作坊具、窑具和瓷器等各类文物及标本近150万余件(片),主要是出土了大量的天青釉汝窑瓷器,尤其是有些器类为传世品中所未见。
      (二)汝窑汝瓷的烧造年代
      在清凉寺窑址尚未发掘之前,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在《汝窑的我见》一文中,推断汝州烧制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20年间。汝窑址发现后,叶喆民依据文献记载及大营镇历史沿革,认为汝窑的鼎盛时期在宋元祐元年(1086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即哲宗、徽宗时期。李辉柄提出汝窑就是官窑,烧造历史大约始于政和元年(1111年)至北宋灭亡(宣和六年,即1125年),其间仅有14年时间。根据汝窑考古发掘的地层和遗迹的相互叠压关系,汝窑的生产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青绿釉刻划花为主,满釉支烧的不多,支点较大,作不规则圆形。重要的是,在地层和窑炉内出土的钱币皆是“元丰通宝”,证明汝窑的创烧时间不早于宋神宗元丰年间。第二阶段,依据汝窑停烧前作坊内出土的一枚“政和通宝”钱币,表明汝窑在宋徽宗政和年间还在烧造。由此可推定,汝窑的停烧时间在北宋末年。
      二、汝窑考古新发现
      2011年至2014年,为配合汝窑博物馆遗址展厅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汝窑遗址区进行了3次发掘,发掘面积近2200平方米。揭露的主要遗迹有窑炉、作坊、过滤池、澄泥池、水井和灰坑等。出土一大批素烧器,与以往发掘不同的是素烧器占90%以上,成品器不足10%。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素烧器不少器形在御用汝瓷成品器中不见。除此之外,还发现一批 “类汝瓷”和明代窑炉及瓷器,进一步丰富了清凉寺汝窑、清凉寺窑的研究内涵。
      (一)素烧器
      汝窑遗址前4次发掘出土遗物以成品器为主,约占99%以上,素烧器占不足1%,这些少量素烧器多出现在金、元地层和灰坑内,极个别的出现在汝窑停烧前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