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焦作当阳峪窑场
2017/10/12 16:12:17

      一、当阳峪窑场形成的历史背景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窑场邻黄河,古称“山阳故城”(以汉代遗存为主的古城址),城市历史久远而成熟。
      夏商时属冀州覃怀畿内地,西周为周文王子雍伯的封国。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属三川郡修武县。《水经注》:“修武,故宁也,亦曰南阳矣。……秦始皇改曰修武。”汉至东魏为山阳县。唐至五代先后分属怀州、孟州、郑州、开封府。北宋分属河北西路怀州河内郡、京西北路孟州、京西路郑州奉宁军制、京畿开封府。
      “焦家作”也就是“焦作”的由来,最早见于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的《希玄观碑》碑文中。清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焦作镇,属修武县管辖。1945年建立焦作市,1959年修武、博爱两县划归焦作市管辖。由于最早被人们发现的当阳峪窑遗址就坐落在现在的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故当阳峪窑群也被称为“修武窑”、“焦作当阳峪窑”。

 
当阳峪瓷窑遗址
      现存宋代崇宁四年的《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石碑载:“时惟当阳工巧,世利瓷器埏埴者百余家,滋养着万余户”,可见当年窑场林立的繁荣盛况。
      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规模的当阳峪窑场,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
      1、宋代一改以往“抑商”政策,政府减轻商税支持商业发展。(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商业发展促使人们对生活品质有更高的要求,日用及装饰用瓷需求量很大,加上国家禁铜政策(“自天圣以来,毁钱铸钟及为铜器,皆有禁。”),促使瓷器的需求量进一步提升,各大窑场蜂拥而起,为焦作当阳峪窑场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2、当阳峪窑场地处太行山南麓。附近煤炭、高岭土、铁、锰、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窑神庙里一块追记碑记载:“村后土岑一条,取料于大白掌。”(大白掌还有遗留瓷土矿井)村东瓮涧河向西南经新河汇入大沙河水系,为当阳峪窑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制瓷原料和水源。当阳峪附近山边土壤强度高,耐火度强,便于挖掘窑室。附近山上木材、煤炭资源丰富,为当阳峪窑场提供了充足的燃料。优越的地里位置为当阳峪窑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3、焦作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南端的渠首所在。宋代黄河以北的永济渠为御河,后期又称卫运河。焦作境内的运河被当地称为豫河(御河的分支)。据《修武县志》记载:“运粮河于老县城南遗有故道,现仅长4公里……宋元时期,该河曾名豫河。后以九道堰通丹水,又称小丹河。因其下游入卫河直达天津,以漕运为主,故改称运粮河。”宋元时期,焦作地区出产的煤炭和瓷器,都是通过御河运达首都汴梁(开封)及涿郡(河北)等地。现存窑神碑记载程筠的诗句:“鄱君之民善陶冶,运以千里遍天下。”也从侧面证实了这点。便捷的水路运输为当阳峪窑场产品的外销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石碑拓片
      二、当阳峪窑场的发现
      20世纪30年代,“在河北一带收购古董的商人,不断地把(当阳峪窑瓷器)碎片运到了北京,从那时起,北京方面才知道了当阳峪窑。”著名学者周肇祥在琉璃厂见到当阳峪器物后,曾亲付豫北一带调查及选购,并著《当阳瓷记》一文予以记录。

 
大英博物馆藏 当阳峪窑场黑釉剔花瓷片标本
      1933年在焦作煤矿工作的英国人司瓦洛(Svallow,R.W)收集到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