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研究、发掘与分期新论(一)
2016/9/23 13:49:36

      钧窑瓷器是中国北方地区宋元时期一类十分重要的瓷器产品。人们在论及钧窑时,必称其为宋代的“五大名窑”,并认与其为宋代用于贡御的“官窑”瓷器。因此历来为古陶瓷研究者们所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编写的《中国陶瓷史》一书,将以河南禹县为中心的一批生产天青釉钧瓷的窑场列为宋代的六大瓷系之一,同样给予钧窑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开始对宋元时期的制瓷手工业进行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综合研究,钧窑瓷器又以其广泛的生产地域和巨大的产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艺术上讲,钧窑以雅致的乳浊状天青色釉和多彩的窑变而备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有效控制的铜红釉和铜红彩的应用,是钧窑对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一大贡献。
      由于钧窑的重要地位,其研究备受人们的关注,又因为在长期的记述、流传中钧窑本身和其在文献记载中的地位发生过重要的变化,文献与考古发现多有冲突,因此成为近年来陶瓷考古与研究中的一个争议较多的焦点问题。为了解决学术争端,尤其是解决钧窑始烧时间和发展阶段的问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1年秋季联合对钧窑的一组中心窑场,禹州市神垕镇刘家门、河北地、下白峪等窑址进行了主动的考古发掘,取的了丰富的成果。继之,我们对出土资料进行了整理、研究,完成了刘家门窑址的发掘简报和分期研究、下白峪窑址的发掘简报。现将发掘和研究的主要收获报告如下。
      一、发掘的缘起和经过
      钧窑是中目古代著名的瓷窑,同时,又是当今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疑问较多的一个窑口。比如,钧釉瓷器始烧于什么年代,钧窑在宋元时期的地位究竟如何,以及钧窑的产品到底有哪些等等。
      1.对钧窑的历史记载
      考察古代的文献,宋元时期的文献中涉及的窑或瓷器种类很多,如对定窑、汝窑、官窑、越窑、龙泉窑、建窑、景德镇等当时较重要的制瓷传统均有记载,旁涉到的窑区亦有河北、唐、邓、耀州、萧县、瓯越等地区。唯有钧窑,作为宋元时生产区域至广,产量极大且首创铜红釉、彩的制瓷传统,却独无记述,令人不解。直到明初,仍然没有明确的关于钧窑的记载。明代初年最重要的比较系统地记录瓷器的著作《格古要论》和《碎金》两书都没有记载钧窑,而被人们常常提及的《宜德鼎彝谱》一书,其中提到铸鼎彝的样式时曰:令“数目多寡,款式巨细,悉仿宣和博古图录及考古诸书,并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照依原样勒限铸成……”因而被很多人认为是最早关于钧窑的文献记载,可以早到明宣德三年(1428年)。然而,此书为后人托吕震之名的著述,其成书年代应该在嘉万时期。由此可见,钧窑在宋元时期直至明初大体是默默无闻的。
      对钧窑真正进行具体描述的文献始于明朝中期,首先出现在清赏类的著述和笔记类书中。目前所见较早的记载有成书于弘冶甲子(十七年,1504年)的《宋氏家规部》,该书卷之四,“窑类条”下记:“钧州窑,注,深紫色者,粉青色带微紫者,质甚厚。”另一部较早的文献为陆深的《俨山集》,该书卷九八《书·京中家书二十三首》记:“今寄回钧州缸一只,可盛吾家旧昆山石,却须令胡匠做一圆架座,朱红漆……钧州葵花水奁一付,又有菱花水底一个,可配作两付,以为文房之饰……”
      明代后期记载钧窑的文献材料还有张应文《清秘藏》,张谦德的《瓶花谱》,高濂所著《遵生八笺》,黄一正的《事物绀珠》,文震享的《长物志》。方以智的《物理小识》、《通雅》,董其昌的《筠轩清秘录》《骨董十三说》,乔时敏于万历四十二年节录田艺衡著的《留青日札》六卷而成之《留留青》,等等。
      这时的记载大体分为两类: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