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公巷窑址的研究
2016/9/12 12:30:49

      张公巷窑址的发现要晚于宝丰县清凉寺的汝窑窑址,直到2000年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汝州老城区被发现。
      清凉寺汝窑窑址位于平顶山市管辖的宝丰县境内,而张公巷窑址则位于汝州市的老城区。张公巷窑与清凉寺窑地理位置相近,两窑相距大约20公里,都是位于古代的汝州境内。那么,除了清凉寺的汝窑,在宋代的汝州地域,是否还存在着另一处专为宋徽宗定制的官方窑口呢?甚至有学术观点认为,从清凉寺汝窑、张公巷窑和南宋杭州老虎洞官窑三者的关系来看,张公巷窑很有可能就是从未发现窑址的神秘的北宋官窑!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相较宝丰清凉寺窑的声名远播,张公巷窑尽管地处汝州闹市,却显得要静寂的多,沿街并没有标识,若不是刻意寻访,很难在诸多民宅中觅得。因为深藏闹市,窑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基本都压在居民区和城区道路下,勘探工作进展缓慢。2000年张公巷窑偶然发现于一处民宅改建,2000年——2004年,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三次对此进行小范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189平方米,发现窑炉、作坊遗址,获得窑具、瓷片标本等近万件。



      穿越近千年的土层,我们依旧清晰可见坑中掩埋的大量青瓷片。
      这种有意识地挖坑集中掩埋残次品的做法,不见于宝丰清凉寺汝窑中心烧造区 ,而见于杭州老虎洞窑,被认为是官窑处理废弃品的方法。同时,汝州张公巷窑生产的青釉瓷器,造型端庄大方,制作工艺精细,显然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 。因此,汝州张公巷窑场的性质应属官窑 。
——孙新民《汝窑张公巷的发现与认识》 
      在张公巷窑址发现的匣钵相比较汝州地区其他临汝窑口的匣钵精细的多,成为认定张公巷窑具有官造背景的又一个现场证据。
      张公巷窑址出土的匣钵,品种多样,制作普遍精良、规整,每件匣钵的底部和边沿处都有碱土,其目的是防止匣钵粘连,增加匣钵使用次数。匣钵使用次数越多,产品成色越好,成本越低,并能防止产品落渣。其桶式匣钵底部往往有圆孔,这些圆孔起到缩小窑内温差和提高产品的成品率的作用。汝州四乡遍布临汝窑,其匣钵制作粗糙,品种单一,基本上都是装碗用的漏斗式匣钵。而张公巷的匣钵和临汝窑匣钵完全是不同风格,显然是官办窑场。
——朱文立、朱宇峰《张公巷汝官窑及前期窑址的发现》



      学界对于张公巷窑址为“官窑”背景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汝州市文庙的汝瓷博物馆馆藏张公巷窑出土的青釉标本。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新民比较了汝窑和张公巷窑的几点异同:
      其一,相较汝窑的香灰色胎,张公巷窑青瓷胎色泛白,胎体也较薄;
      其二,汝窑中支烧的器物以外裹足为主,支钉细长如芝麻状,张公巷窑瓷器多为平直圈足,外裹足者较少,支钉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既有单数也有双数;
      其三,汝窑瓷器的釉色呈纯正的天青色,汝窑器物表面的开片分为两种,一种为冰裂纹,另一种呈鱼鳞状。张公巷窑瓷器的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较强,手触有光滑感,器物表面的开片较汝窑瓷器细碎、显著;
      其四,两者的器形也有所不同。张公巷窑的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堆塑莲纹熏炉、套盒、盏托等不少器形, 与汝窑同类瓷器均有一定的差异;而花口折腹圈足盘、葵口折沿平底盘、椭圆形圈足盘、四方平底盘和敞口小壶等器形,则为汝窑所不见。
      北京故宫吕成龙先生则认为,目前所见张公巷窑青瓷的造型有碗、盘、碟、盆、洗、壶、瓶、熏炉、盏托、罍子、枕、器盖等。汝窑青瓷中常见的钵、盒、凸弦纹三足樽等,在张公巷窑青瓷中尚未发现,这或许与张公巷窑遗址发掘面积的局限性有关。
      同时,吕成龙先生在撰文中引述了张公巷青瓷和汝窑瓷片经过科学鉴定后的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