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汝州东沟瓷窑址
2016/7/12 12:13:12

      位于汝州市的东沟瓷窑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历年来故宫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文物工作者曾做过多次调查 。1983 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窑址进行调查时发现,地方小煤窑巷道穿过窑址中部,致使窑址局部塌陷,后报请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夏对该窑址塌陷区进行抢救性发掘,获得了一组重要的地层叠压关系和一批精美青瓷、钧瓷和各类窑具等,对进一步研究东沟窑产品特征、烧造工艺以及青釉瓷与钧釉瓷的关系等相关问题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东沟瓷窑址出土钧釉盏
      东沟瓷窑址出土的遗物以瓷器类为主,占90%以上。窑具不足10%。此外,还出土有少量的模具和钱币等。

东沟瓷窑址出土青釉盘
      青瓷和钧瓷是东沟窑的主要产品,白瓷、白地黑花瓷极少。器形主要有碗、盘、洗、盏、盏托、碟、盆、盒、炉、罐等。在这些器物中,青瓷、钧瓷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有所差别。早期以青釉瓷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钧釉瓷逐渐增多,到了元代后期青瓷、钧瓷各占二分之一。由于白瓷、黑瓷和白地黑花瓷极少,目前尚未发现有相关的窑具, 将这类器物视为同一时期窑工的生活用瓷,因个别能复原的白瓷器形与同一时期的青瓷、钧瓷差别不大,故一并介绍。依据地层关系以及出土遗物类型、釉色的发展变化,可将东沟瓷窑址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初步划分为三期。
      第一期,以烧制青釉瓷为主,青釉红斑窑变、钧釉瓷开始出现,同出的还有较多的窑具、模具等。瓷器出土丰富,品种繁多。常见器形有碗、盘、洗、盏、盏托、碟、盆、盒、炉、罐、瓶、注壶、器盖、枕、擂钵、荡箍以及俑等。碗数量最多。皆满釉垫烧。盘出土数量较多,仅次于碗类器。皆满釉,有垫烧也有支烧。洗出土数量较少, 仅见于早期地层内。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青瓷洗中皆有玫瑰红斑窑变现象。盏数量不多, 器型较小且基本一致。敞口、鼓腹、 小圈足、满釉垫烧。盏托出土数量较多。碟数量不多,敞口、弧腹、平底略内凹、满釉三支钉支烧。盆数量较少, 尤其是青釉和钧釉瓷更少。盒出土数量不多。罐出土数量虽然不多, 其形制却比较复杂。
      本次发掘出土的窑具, 主要出现于东沟窑址的早期地层内, 有匣钵、支具、试烧片等。匣钵出土数量较多, 粗胎, 内含较多粗砂粒。外壁皆饰凹弦纹, 个别的匣钵外壁涂抹有耐火泥。试烧片形状近梯形, 中部一个大圆孔, 正背面施半釉, 无釉一端经过修整, 做石铲状, 表明这类试烧片有配套的附件。此类试烧片与汝窑后期的试烧插片工艺完全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东沟窑尚未发现和宝丰清凉寺汝窑相同的试烧插饼。模具数量极少, 仅见于东沟窑址的早期地层内。有八棱瓶和香炉足部的外模两种。
      本次发掘出土钱币较少, 重要的发现是在T6第9层内出土的1枚“建炎通宝” 钱币, 为大峪东沟窑的创烧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第二期,出土遗物较多, 以瓷器类为主, 另见有极少量窑具。与第一期相比, 该期钧瓷数量有所增加, 青瓷减少, 并且器物种类明显少于前一阶段。瓷器在这一阶段的地层及遗迹内, 出土遗物以瓷器类为主, 占95% 以上。器形以生活实用器为主, 有碗、盘、盏、盏托、碟和器盖等。碗 出土虽然较多, 由于残片太碎, 能复原的器物不多。盘 数量较少, 皆半釉。圈足外撇, 垫烧。窑具出土数量极少, 能复原的仅见有线轴形支烧、试烧片及匣钵盖三种。线轴形支烧数量较少, 大小不一, 整体呈线轴状, 上下面呈饼状, 束腰, 腰部常见有手握印痕。试烧片出土数量极少, 仅见2个钧釉试烧片。形状不规则, 背面无釉。
      第三期,为东沟窑烧造的晚期产品。遗物多而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