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庄钧窑遗址的发现与考古发掘
2015/2/5 11:23:29
      河南省禹州市(原禹县)是被后世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瓷器的中心烧造区。冯先铭曾指出“禹县钧窑遗址数量很多,但进行科学发掘的只有钧台一处,大量民间钧窑遗址则尚待进行细致勘查与试掘”。1974年河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发掘钧台窑址之后,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北京大学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禹州神垕镇刘家门、下白峪等处窑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有力地推动了钧窑瓷器研究。时隔10年之后的秋天,北京大学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两家中国乃至世界上知名的陶瓷考古与研究机构再次联手考古发掘钧窑遗址,把地点选在了禹州市鸠山镇闵庄村。
      闵庄窑址不见民国以前各种版本禹州地方志记载。1964年8月,中共禹县委员会、禹县人民政府抽调干部组成“钧瓷史考察组”开展第一次瓷窑址调查,闵庄窑址首次被发现,名列禹县境内96处烧造过钧瓷的窑址遗址之一,公布为鸠山乡12处窑址的第11处窑址。经1980年至1981年复查,又名列1984年12月公布的禹县156多处古窑址之一,公布为鸠山乡山区20处窑址的第11处窑址,当地学者认为其年代和钧台窑同为北宋中晚期。
      近半个世纪以来,发现后的闵庄窑址和禹州西部山区100多处古瓷窑址一样默默无闻,依然沉睡于豫西山区山河相间的黄土下。直至2007年7月,当地政府开工建设乡村公路,在闵庄自然村东部拓宽路基时发现大量古瓷标本,引发附近古瓷商贩和部分村民疯狂盗挖,市县级文物、公安等部门得到报告后很快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和监管。河南省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于2007年7月下旬以《禹州一北宋民窑窑址遭盗挖》等为题,对闵庄窑址破坏面貌、瓷片流向、暴露遗址和专家意见进行了连续跟踪匿名报道。2007年7月底,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研究生徐华烽、窦明月约同当地学者李少颖、傅汉中等考察闵庄窑址,徐华烽、李少颖对窑址的分布范围、遗迹遗物进行了特别关注。2007年10月,李少颖将掌握的第一手标本图片资料发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大树。2009年1月,李少颖又简要报道了窑址考察情况。2009年11月,第六届中国钧瓷文化节期间,应邀出席活动的秦大树教授与禹州市政协副主席郭书营,禹州钧瓷研究所所长、钧官窑博物馆馆长张金伟,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海书杰、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生徐华烽等就禹州西部山区民窑的考古发掘与保护问题交换意见,闵庄窑址发掘很快成为专家学者和地方有关人士关注的重要问题。张金伟、海书杰当即提出愿意协调有关方面力量,落实闵庄窑址考古发掘。
      此后,专家学者的明确学术目的和地方人士的积极推动使闵庄窑址考古发掘很快列入议事日程。2010年1月,秦大树教授撰文指出,近年来在鸠山乡闵庄发现一处窑址,从禹州李少颖先生所示收集的瓷片看,有一些当属明代初期器遗物,表明当时有可能在禹州州治以外还有一些窑场烧制与钧台窑相似的遗物。2010年7月,秦大树安排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陶瓷考古博士生徐华烽整理闵庄窑址的资料,准备上报国家文物局立项考古发掘项目。2010年7月,海书杰协调一向支持禹州钧窑文化传统和地方文博事业建设的河南省景元煤业有限公司为闵庄钧窑遗址考古发掘提供相关帮助。2010年8月,禹州钧瓷研究所所长、钧官窑博物馆馆长张金伟和海书杰等就北京大学积极筹备闵庄窑址考古发掘事宜向禹州市委书记蔡全法汇报,得到蔡全法书记的大力支持。2010年10月,秦大树教授与一直关注闵庄钧窑遗址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沟通,双方很快达成合作考古发掘意向。
      闵庄窑址发掘计划这时候已经呼之欲出。2010年11月5日至7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带领博士生徐华烽在禹州文博部门张金伟、海书杰、杨红军,鸠山镇政府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